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5月8日,廊下又多了一个国家级荣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而就在3月29日,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中,廊下也是赫然在列。再往前倒推三个多月(2020年1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新认定的全国3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上海唯一的一个成功上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年不到的时间,3块重量级的国字号金牌都是农字头。不得不说,廊下的身上深深的烙印着一个大大的农字。但是廊下的标签,绝对不止于农。

廊下的美,

其实很早就在这片

46.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不经意间悄悄生发。

廊下的人,如秋叶之静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廊下人,近代最有名的当属1917年出生于廊下镇勇敢村七组人的方正之。方正之,原名马本初,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改名为“朗夏”(谐音:廊下,寓意他虽然离开廊下了,但心里还时时想着家乡)。 后来,有人开玩笑对他说: “朗夏,你这个名字太热了,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不能光过夏天呀! ”朗夏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朗夏”改成“方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家问:“为什么要改成方正之?”他说:“我改成这个名字,就是要想方方正正、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共产党员。” 就这样,“方正之”一名成了他前进的志向和目标,最终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后来,儿子马凯继承了他的革命遗志,出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也成就了一番伟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正之家书)

如今,“方方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两句方正之的家风成了廊下小学的校风,被做成砖雕置于校门两侧,每天激励着廊下学子脚踏实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在勇敢村,还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叫何穆,1905年4月出生,是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何穆1926年赴法,1935年毕业于法国都鲁士医学院,同年学成回国,先在无锡设立诊所,后受南昌法国医院之聘,任该医院X光部主任。 1938年,他去了重庆,在邹韬奋主办的生活书店担任医学顾问。 经书店好友介绍,借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治病的机会,得以见到办事处负责人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同志。 在周恩来介绍下,怀揣3根金条,手提一台自己的医用机,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穆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为建设、发展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开创新中国结核病防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作风朴实,刻苦耐劳,勤奋治学,克己奉公,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革命家,医学家,廊下还有人文大咖,名曰陆居仁,元朝藉藉有声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崇祯松江府志》有记载,“陆居仁,字宅之。霆龙子。以《诗经》中泰定丙寅乡试。工诗古文,以著作自雄。书法精微,目中不可一世。隐居教授于松,松人士翕然宗之。与杨维桢、钱惟善游,殁同葬于干山之北,号三高士墓”。有《云松野褐集》入《元诗选》三集传于世。他的两件草书作品《苕之水诗》纸本手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跋鲜于诗赞》纸本手卷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居仁才华出众,名声直追华亭“二陆”(陆机、陆云),一南一北,后人仰慕他的文章道德,遂将他所居之地取名为“南陆”。南陆如今是廊下的一个村名,比廊下成名还早,所以民间有“先有南陆,后有廊下”的说法。

廊下的景,如夏花之绚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廊下公共文化设施的打造都是因地制宜,在田间、在岸边、在老街。 所以,六里塘的乡愁记忆馆、万亩粮田的田间美术馆和山塘村的老街艺术馆就应运而生。 这些用老物件经过艺术加工打造成的嵌入式小景,犹如时间里废墟,在颓败中开出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间美术馆坐落在友好村万亩粮田里的一条无名乡间小道上。2016年,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五六百户村民乔迁了新居。但是留在老宅犄角旮旯里蒙灰的木头、布头、石头、砖头和一些罐罐被遗留了下来。 镇文明办就组织了一支文化志愿服务队到每家每户去收集一些看上去没用的“老古董”,并进行编号、登记并统一存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庆前夕,请中侨学院的大学生们用100 扇高低不一的旧门板、床板、柜门等组合成一面矗立在田间的巨幅国旗。 一些旧罐子、旧坛子和旧水缸等老物件,则以乡村、田园、丰收等为主题进行搭建创作,成就了一个个具有怀旧意味的小景,与周边田园风光在疏离中形成遥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间美术馆是廊下郊野公园里一个“没有围墙的展馆”。2019年,来自上海杉达学院的大学生们还以田间美术馆为背景,以织梦廊下为主题,上演了一场时尚的田埂上的旗袍秀。

乡愁记忆馆设在六里塘边,是以“留住乡愁”为主线,以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用”为主题打造的纪念馆,让大家记住过往岁月,切实感受乡村生活的变化。这些满是岁月痕迹的木门、竹篓、草帽、缝纫机、五斗橱,仿佛正向人们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更迭,2018年对外呈现,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廊下人民的生活缩影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住在附近的村民经常带着自己的孙辈来这里看看,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既是回忆,也是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街艺术馆位于明月山塘跨省景区,占地面积约405㎡,是一个将老物件、老农具进行巧妙展示的街边艺术景观。在这里,锄头、织布机、灶头、水车等承载着人们记忆的农村生活器具被回收利用,抽象化塑造了从后厨生活到家居生活等生活场景。每一个老物件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当它们在山塘相遇时,便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化的空间加工,各个角度的老街艺术馆都散发着别样的文化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老物件,老农具承载的不仅是农家的记忆,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乡愁,他用其斑驳的印记向我们诉说着一代代山塘人的风雨故事,成为游客和村民重温以前生活气息、拍照留念的打卡点,更是成为家长向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生活场景的最佳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用艺术介入乡村,用艺术改变乡村,重新发现那些被忽视的乡村文化,以艺术的形式介入乡村改造,提升乡村艺术文化水平,带动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廊下镇这十年间,艺术“大咖”频频走进农村里、走到田埂间,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乡村画师、有事业如日中天的设计师、还有衣锦还乡的建筑师,他们充分挖掘廊下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艺术”乡村振兴特色路径。他们的到来,让廊下正在润物细无声间悄然发生着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廊下的艺术“大咖”们用艺术家特有的方式,让乡村美起来之余,用艺术配合乡村振兴,让艺术家可以安家落户搞创作,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乡村振兴最朴素的心声。

撰稿人丨俞惠锋

编辑丨陈薇婷

责编丨戚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