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到说欧洲从17世纪开始就就逐渐用燧发枪取代了火绳枪,但清朝怎么到19世纪还普遍都装备火绳而不是燧发,所以这篇和大家简单聊聊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93年9月14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了乾隆并驻留参观了数日,在此期间马戛尔尼听闻,清朝每个省军械库里仅有500支燧发枪,其余都还是火绳枪,就好奇问随行的王将军为啥你们不都用燧发的。王将军的解释是燧发枪的发火率没有火绳枪靠谱,所以咱们不用。马戛尔尼当时的想法是或因中国没有好的燧石。

当然这只是使节团和清官的一次简单对话,诚然燧发枪在发火率上确实没火绳那么高,但不用随身带火种,在恶劣天气下更好用,重装击发步骤更少更便捷等优势综合起来也是可以碾压发火率的问题,所以说清朝不重视燧发肯定有另外的原因。

咱们这么想,火器从中世纪晚期进入欧洲之后赶上了一波文艺复兴,欧洲人在火药配比,钢材冶炼上给予了火器基本的技术加持。而欧洲那边的常年打仗,尤其宗教战争以及王位继承权的战争在欧洲太常见了,且打的往往势均力敌,这就给了火器一个非常好的试验场。反观大明那会儿多数都是镇压叛乱的小仗,虽然五花八门的火器很多,火箭地雷三眼铳啥的看起来很狂霸酷炫,但实质上最有用的还是从葡萄牙人手里弄来的鸟铳,也就是所谓的火绳枪。注意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戚继光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欧洲在17世纪中期普及了燧发枪,明朝这会儿也就嗝屁了,但清军在入关的时候也不是靠大刀长矛一路A下来的,而是抓了不少火器大佬研发了大将军炮一路轰下来的,而且在平准噶、镇压三藩叛乱时候他们也非常普遍的使用了火绳枪,因此说清朝不重视火器那肯定是假的。

然后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欧洲发明出燧发枪自然和他们常年的战争以及文艺复兴的技术加持有关,但欧亚大陆常年都有贸易往来,清朝肯定知道燧发枪这玩意,但为啥不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博物馆的琵琶鞘燧发枪,康熙年间的,英国产。

好了这儿我们又要说回平准噶尔,当年清朝揍准噶尔确实挺苦的,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辈打了70年才搞定。而在平准噶尔的时候清军搞到了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赞巴拉克大鸟枪,就是下图中个头很大的那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错,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抬枪,这种赞巴拉克鸟枪原本是准噶尔从奥斯曼土耳其那边搞来的,尺寸大,射程远,打比方说清军的破鸟枪有效射程100米出头,但大鸟枪就能200米。而清军当时战术是啥丫?先用一种相对轻便的子母炮(弗朗机炮),然后再是鸟枪,再是弓手,再是冷兵器肉搏,当然骑兵的齐射和冲锋也是主要破阵的战术之一。

慢慢的,清军发现自家的子母炮射程还没赞巴拉克远,而鸟枪就更没用。再加上准噶尔也是个游牧民族,两边打仗高度机动化,用重炮不合适,子母炮又没优势,鸟枪射程太渣,骑射战术倒是挺有效的,但步兵用啥列?

打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所以在乾隆年间,清兵开始大量的装备赞巴拉克大鸟枪。于是乎,清军的战术就变成了先用大鸟枪射,然后冷兵器肉搏,找机会骑兵突击。

这一套下来很有效啊,直接就把准噶尔给收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问题又来了,这和燧发枪有一毛钱关系么?

没有,平准噶尔的时候其实两边都是有少量装备燧发枪的,但在这种高机动作战模式下,骑兵是主导。燧发枪这种和鸟枪差不多射程的玩意压根在战役中没起到一毛钱作用。

还有另外一次清缅战争,尤其是兵部尚书明瑞征缅的时候也是主要靠着骑射+大鸟枪一路平推。虽然当时缅甸装备了英国人提供的燧发枪,但依旧是被清军爆锤,而且打出最场最佳的依旧是清军的弓骑兵。虽然最后明瑞是战败自杀,但主要的锅不在战术,而是战略层面的过于深入导致补给线被掐,环境层面的水土不服导致大量疾病减员所致。所以这会儿清朝依旧认为骑射+大鸟枪的战术是有效的。燧发枪这种洋玩意在缅甸军手里还不是被我大清祖传骑射干爆么?

简单的去理解,清朝在18-19世纪和周边地方干仗时就是觉得齐射+大鸟枪非常好用。因为周边国家即便是有燧发枪,整体战术还太low。不像欧洲那会儿经过宗教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洗礼之后,战术,尤其是火炮技战术方面已经全面现代化。所以说清朝当时就是缺一顿现代战争的毒打,所以一度就觉得自己天下无双了。等两次鸦片战争开打的时候,清朝火器技术已经落后别人1.5个身位了,按刘欣慈的话说,这就是降维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白点,清朝就是套用现有经验去看待现代战争,觉得骑射和大鸟枪战术强无敌。其实他们一直都是这样,比方刚入关时他们没火器,但发现明朝大炮厉害了就学大炮,发现准噶尔大鸟枪厉害了就学大鸟枪,但当时代差没拉开太多,给了清朝学习的时间,但两次鸦片战争的代差拉开太多了,对手整体实力也强悍,毕竟工业革命BUFF加持,所以这会儿清朝就费拉不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