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是曹雪芹《葬花吟》中的两句诗,其中提到了"照壁"这个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而所谓的"照壁",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影壁"、"萧墙",它主要设置在中国传统宅院的门前和院内入口处,起到了遮挡外界视线、界定空间、装饰居住环境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宅院空间秩序的起点。
同时,影壁以中国古建筑构件的形式,集绘画、雕刻、建筑于一身,承载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赋予了深厚的艺术内涵。所以,影壁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的风水理念、礼制思想和审美情趣,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影壁的概念和起源
1.影壁的概念,与影壁的作用有关
影壁,一是指门外正对着大门用作屏障的墙壁,二是指墙壁上的浮雕,又被称作"照壁"、"影墙"、"萧墙"、"树屏"。影壁的基本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壁顶,中部为壁心,下部为壁座。常常出现在建筑物入口的内外和两侧,并被广泛应用到了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园林、寻常宅院中,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大门交相辉映。再加上影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各种精美的饰面砖,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并起到装饰的作用。
只是,影壁作为遮挡视线的墙壁,还会具体细化为外照壁和内照壁两种。这与影壁的早期称谓"隐蔽"有关,外照壁设置在院外遮挡外人的视线称作"蔽",体现了强烈的领域感。内照壁设置在院内界定空间范围称作"隐",使传统建筑空间呈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两者一起被称为隐蔽,后来被称为"影壁"。故而,影壁的基本作用在古人的眼中是阻挡邪气、避免家中的风水流失,冲撞到长辈。
2,影壁的起源和发展,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影壁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影壁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萌芽期,第二阶段是发展期,第三个发展阶段是成熟期。在影壁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中,它才开始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
2.1影壁的萌芽期
影壁的萌芽期在西周时期。而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后世第一次发现影壁的身影是在凤岐山凤维村的古建筑遗址,距今已经三千年。这个古建筑的样式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而影壁就被设置在了整个四合院的中轴线上,独立存在于大门之外,顶部还有护顶存在的痕迹,足见当时的影壁形态已经十分完整。足见,影壁的萌芽时期在西周时期。之后在历史文献中,关于"影壁"也多有记载,比如《礼记》中的"台口而旅树",而所谓的"树"就是影壁;以及《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敵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其中的"萧墙"上文已经说到指的就是"影壁"。而《礼记》和《论语》的成书时间与周代相距较近,也可以作为影壁在西周时期存在的证据。
只是,西周时期的封建礼制有已经十分完善,这也影响到了影壁的普及。在西周时期,影壁只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宫殿居所中,寻常的百姓居所是不可以使用的。比如,《礼纬》中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为帷",直接说皇帝居所的影壁应该设置在大门的外边,诸侯居所的影壁应该设置在大门里边,而大夫只能用帘纬,寻常的士族只能用帷,足见"影壁"的普及与当时的礼制息息相关。
2.2影壁的发展期
影壁的发展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期。这一时期,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的寺院兴起,所以佛教的须弥座作为佛教基座,也开始被中国的传统建筑所吟咏,影壁也不例外。影壁的基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再是之前单调的墙面,而加上了佛像的须弥座。之后汉代影壁的形制基本未变,影壁上的花纹样式却更加丰富,莲花纹、龙纹、绳索纹等等都被应用在了影壁中。到了隋唐时期,影壁不再是皇族专用,开始出现在众多的建筑中国,影壁得到了普及。到了宋朝,影壁不仅开始进入到寻常的民居中去,还在皇族的宫殿中消失了。这和宋太祖赵匡胤有关,赵匡胤登基后下令将影壁拆除,其理由是:"此如吾也,小有邪曲,人皆见矣",意思是希望宫殿的构造和他的心一样能够被人看到,以示自己胸怀坦荡。足见,影壁的发展背后和封建社会下的礼制思想、文化交流都息息相关,君主甚至可以以一己之力影响影壁的应用范围。
3,影壁的成熟期
影壁的成熟期在元明清时期。这时的影壁已经有了十分完善的结构形制,开始注重细节的雕琢,比如,元代的影壁尺寸相对较小,因为元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影壁的风格也十分的粗犷,有了反八字的新形式。而明代的影壁相较于元代而言尺寸上更大,纹饰上也更加的精美,整体风格相对于元代而言细腻了很多。之后清代的影壁则更加的成熟,色彩上十分的明艳,因为清代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时期,所以影壁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所以,从影壁的概念和起源发展来看,影壁不仅具有实用性功能,遮挡了外界的视线,还有装饰性功能,有丰富的纹饰和色彩。同时,影壁的形制特色之形成和成熟,则和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有关,它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意识形态、文化背景、风水思想。
影壁的诞生原因
1,影壁的诞生是为了符合风水,保证尊者的安稳
首先,影壁的诞生,是为了符合风水,保证尊者的安稳。影壁的作用在上文已经简单提到,有遮挡视线、界定空间两个作用,这样的作用也和中国古代的保证尊者安稳的思想有关。《风俗通》上说:"宅不西益,俗说西者为上,上益宅者,妨家长者也。"说按古代的方位尊卑观念来说,西方是尊长之位,在宅的西边增建房屋是对尊长的大不敬,会让尊长受损伤,所以应当禁止。只是,建造房屋的条件有时会受到限制,难免会在西方建造房屋,所以中国古人会在院落中设置一道大门。
因为中国的古代房屋设计中,"门"的设置代表着在天地之间设置了一个区别于他处的通道空间,成为了各种神奇力量的交汇之所,不人们在这样的地方会收获福祉,也会沾染上不祥,比如,《水龙经》记载:"直来直去损人丁。"所以,古人在建造院落的时候会将大门东移,设置在南墙之东部甚至干脆将其置于东墙上,使得住宅的西部——尊长的处所尽可能地避开门这一通道空间。只是,在院门东移的情况下,就意味着院落的中轴线失衡,而影壁的出现则是对建筑中轴线失衡的挽救。其目的仍是为了保证尊者不受到"冲撞",,所谓"影壁对门,邪气难入",影壁的出现是为了保证尊者的安稳。
2,影壁的诞生是为了界定空间、体现礼制尊卑
其次,影壁的诞生是为了界定空间、体现礼制尊卑。上文提到,"门"的设置代表着在天地之间设置了一个区别于他处的通道空间,只是,为了符合风水院落往往会偏移,而影壁的出现既解决了中轴线失衡的问题,也重新界定了人民的居住空间。早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有了对院落门口进行遮蔽的意识,而这样做的目的和影壁的作用一致,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足够坚固的遮挡物。
同时,周代院落门口的遮蔽程度还是判定住宅等级的重要标识。比如,《礼记》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直接说皇帝居所的影壁应该设置在大门的外边,诸侯居所的影壁应该设置在大门里边,而大夫只能用帘纬,寻常的士族只能用帷,足见影壁的诞生起到了体现礼制尊卑的思想。因为,"屏"用土石或者木板制作,"帘"用竹或木等硬质材料制作,其坚園程度弱于"屏",而布制的"帷"则坚固程度更低。"帘"和"帷"的防卫功能和等级的形式显示水平都远弱于"屏"。因而其在建构上等级低于"屏"也是顺理成章。
3,影壁的诞生,与地理气候相关
再者,影壁的诞生,与地理气候相关。影壁最初诞生的地方在陕西地区,而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方,气候干燥寒冷,经常有大风,所以,在大门之外或者之内设置一道影壁,就能够起到组织大风进院,起到了预防严寒的作用。而在南方影壁的功能则不同,南方气候湿热,影壁的建造为的是引导疏通风的流动从而带走庭院内的热气流来形成凉爽的气温;同时,在影壁彻底穿入民间的宋代,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富庶的市民经济文化,使得人们对自己的住所也有了新的审美要求,而影壁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小品,起到了装饰建筑物的作用。
影壁在宋代宫殿建筑中的消亡,是为了达到古建筑中"重门相洞达"的状态
只是,影壁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也并非是自诞生之初,就一直被广泛应用,在个别时期影壁并未应用到建筑中去。其中,宋代的宫殿建筑中,影壁走向了消亡,而这样的现象背后,是为了达到古建筑中"重门相洞达"的状态。
上文已经简单提到,影壁的出现是古人为了解决建筑风水失衡的问题,才用影壁来营造出贯通整个建筑群落的中轴线,而中轴线重新确立后,门的礼仪形象却逐渐弱化,人们为了建构足够的礼仪场面,设计出了"天子五门",五门间与城门的轴线相对应,体现了古代天子对于城市建筑畅通感的偏好。比如,《邵氏闻见录》记载的一则故事说,汴京宫殿修造成后,赵匡胤身在万岁殿上,让人把中轴线上的诸门统统打开。对着门洞相照"端直如引绳"的景象,宋太祖对臣下说:"此如吾心,小有邪曲人皆见矣。"从宫殿的通畅洞达,来表现君主心胸的宽广。
同时,影壁在建筑风水上的补救,则有"五门"的重重关防代替。上文提到,中国人将"门"视为神奇力量的汇聚地,既会招致福祥,也会引来灾祸,为了趋避灾祸人们才将大门偏移,并设置影壁,影壁对于建筑宅院的风水补救有一定的作用。可是,宋代宫殿建筑中影壁消失后,影壁所起到的遮挡鬼魅魍魍的威胁之用,则被有制度约定的"五门"形成的重重关防在某种程度上化解。并且,古代的宫门只有在举行重大仪式时,才会全部打开,而且时间也非常有限,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尊者受到"冲撞"的机会。
再加上,古人讲帝王视为天子,天子命硬万寿无疆,可以承受的住广开宫门招致的煞气。比如,《易·乾》中记载:"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是也。"在受命于天的古代观念中,天子的命格比寻常人贵重。所以,有了形式和观念上的双重保障或支持,在天子的宫殿中,人们就有条件将影壁去除来彰显建筑洞达感,影壁这才会在宋代宫殿建筑中的消亡。
影壁的文化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影壁的文化意义十分丰富。一来,影壁在经过历代的逐渐演变和发展后,成为了集绘画,美术,书法和建筑于一身的建筑艺术,其中有"龙"、"缠枝莲"、"百寿图"、"龟纹"、"千字纹"等具体的样式。二来,影壁与中国建筑文化背后所蕴藏的王室权利、秩序感、礼制思想、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息息相关,其纹饰有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三来,影壁的建造与中国由来已久的风水思想联系紧密,中国人重视风水甚至形成了《易经》这样的书籍,和堪舆学这样的学说,所以中国的建筑也深受风水的影响,影壁的出现就是为了防止直来直去的"冲撞";而影壁的消亡也与中国的风水文化、等级思想有关,为了突出君王的胸怀宽广和皇家建筑的礼制气派,影壁才从宋代的宫廷建筑中消失。所以,影壁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既反映了中国人的风水理念和审美情趣,还体现了中国的礼制思想,足见影壁背后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