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经广西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核转,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销天河县,其行政区域并入罗城县。

从此,一个有着1300余年建县历史的天河县制行政结束了,成为罗城县的一部分,又经几十年的变革后,“天河”之名,只属罗城一镇而已了。

罗城县,天河镇现在发展如何,网上消息很少,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不是本地人,也没有去过,自然也就不能介绍很多,只能看看旧书,讲讲罗城,讲讲天河——曾经的过去。也许,看到此文的你,也并不知道天河县在哪里,更不知道天河县有着什么样的过去,哪怕,你,现在就是曾经天河县范围的居民。

这天河县始置于唐朝贞观四年(621年),终于1952年,实际建县1331年,悠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一地总会有很多故事,或是被历史记住流传下来,或是早已不被人知,这里,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就简单说说天河县的建制历史,其他故事,改天再表。

因为时代关系,天河县的历史,和全国很多县城的历史是一样的,明代以前缺乏记载,或是只言片语,在明清以后才有了更多的笔墨记录,才清晰起来。

按载:在唐以前各代,此地还是蛮荒之地。

唐代建立的前后,天下纷乱,此地也不安宁,在武德年时,地界上还有厐孝泰(“厐”通“庞”),宁道明,冯暄,谈殿之乱。直到贞观年,太宗谕定南方后,为了方便管理地方版图,在南方增设了多个县,其中就有天河县。

至于“天河”之名因何而起,缘何而生,那就不知道了,也许和这里土生土长的居民有关系吧!毕竟,“天河”这词有点顾名思义,在那个认知相对浅薄的时代,还是带着几分神秘的。

唐初建置的天河县隶属粤州,也就是后来的宜州,之后,因为天河县处于当时几大州县的交界之处,所以,在后来几代中,随着时局,其行政隶属关系也是一变再变,并且在各代中的故事也非常纷乱。

清道光《天河县图》一

唐后的五代,天下纷乱不输前代的南北朝,天河县因此也几易归属,先是唐光化三年(900年),楚国马氏出兵围桂州,桂州节度使刘士政出降,桂,宜,严,柳,象五州随之出降,天河归马氏宜州;到南汉乾和九年(951年),其将吴怀恩出兵直逼马氏城下,马氏退兵全州,桂州,自此,天河归南汉宜州。

到了宋,正如《宋史》所记“......开宝四年,潘美克广州,广南平,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其中就有天河县,仍隶宜州;但到了徽宗大观元年,改割隶融州;到钦宗靖康元年,又改隶庆远路,并且,天河县境再析置四县:一龙(氵尸),二铜蔡,三长山,四其常。(至于这四个县中县什么概念,史书中没有太多解说,也许那会就相当于区域细分),在后来,再增加一个澄海军民(理解为当时一个行政区域名称)。

元代,这时候的说法,就比较多了,此时在天河实行羁縻制度,增设一个羁縻福禄州,先属庆远路,后属南丹溪岗莘处军民安抚司。不过在这天河县实行羁縻制度过程的始末,却是非常血腥的,《元史-阿里海牙传》中说:“......此地民易叛,故坑之......”,这说的就是元朝在平定现在广西地界时,唯独对桂林,庆远一带的居民实行大规模的坑杀,天河受波及。

这也说明了,在这一带,长久以来就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的先民,至于对应现在什么民族,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到了明代,关于天河县的行政区划,就有不同说法了,自明洪武元年六月,大明征南将军南征,攻取静江(现桂林)后,广西各郡县陆续归附,到闰七月,左,右江各路也基本归附,广西基本全入大明之版图。

清道光《天河县志》载:明代天河县辖四镇:东禅镇,福禄镇,思农镇,石镇。按都里划分,四镇共十八里!宏治九年永安长官司并入。

而清道光《庆远府志》载:明代天河县置东禅镇巡检司,后又析置思农镇,归仁镇二巡检司,宏治九年永安长官司并入。

两种说法,差别在于多了一个镇,至于同时期的府志,县志之间,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那就不太清楚了,也许编写者引用的材料不一样。但是,据古籍显示,这两本地方志书,最终都是在庆远府地完成,并校验的,唯一区别就是《天河县志》成书于道光六年,《庆远府志》成书于道光八年。

清道光《天河县图》二

到了清代,天河县再次进行行政区域改革,没有“镇”的说法了,“郡县制”中很多地方只有“乡都里图”的说法了,按都里制,县以下,全县分十八里二百二十七村,这十八里应沿明代建制,只是村一级的数量有所变化:(具体方位上两《天河地图》中可以看到)

思农里十三村,

旧落归里八村,

新落归里十村,

计里八村,

下里九村,

上里五村,

中里六村,

下里十村,

上思卢里十村,

下思卢里十二村,

旧里五村,

福禄里十五村,

归仁里十八村,

归化里十二村,

古波里十四村,

阿练里十六村,

思合里十二村,

古黎里十六村,

古罗里十八村。

1934年天河县行政区域表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这些地方行政也再度迎来数次整合,民国初年,实行区团甲村制,天河县置东、南、西、北、中5区42团。

东区辖上思、思禄、上里、下里、内里,5团。

南区辖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南五、南六、南七、南八,8团。

西区辖公安、平安、永安、仁安、陆安、静安、荣安、洪安、良安、兴安、喜安、忠安,12团。

北区辖民和、致和、人和、思和、古今、古坡、中和、三和、永和,9团。进行

中区辖永安、广安、保安、靖安、太安、普安、镇安、太和,8团。

按照民国年间的地方命名规则,地名中取消“里”这个建制后,很多地方比较喜欢另起新名,并进行另外的,有规律的起名,就是这样,很多地方的古名也就慢慢消失了,虽然后面有所恢复,但最后也基本变化了。

在天河县当地,当时地名很多都是“安”,“和”等等,又如之前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在《广西解放后被撤并的县(五)——(崇左·大新)改土归流话雷平》一文中介绍,也有些地方用“仁义礼智信”之类来给地方起名。当然了,又过了几十年,这些名字所在的地方,到了现在,也早已变化了,并且部分地方也已经划到相邻的宜山,环江县了。

到了1933年,当时省府令“厉行训政”、“筹办自治”,又改回区乡村街甲制,所以,天河县又置中、东、南、西、北5区。分辖北陵、甫村、喇糯、思禄、下里、叠 村、祥贝、铺亭、福好、地元、怀群、爱洞、乔善、古罗、板晒、永顺等16乡,137村街。

1934年,天河县又编为11 乡、137 村街,此建制一直沿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1953年4月23日,天河县并入罗城县的规划被正式批准并实施,并入后,罗城县重新划分行政区,当时罗城县分九个区,原天河县则分在罗城的第三,四,五区。

第三区:区公所驻地下里街。辖里胜、里宁、里江、里湖、里乐、思爱、祥川、祥河、祥生,祥泉、祥 涧、长洞、麓山、和平,14乡。

第四区:区公所驻地天河街。辖集环、集城、北安、北江、维新、华张、屯相、进新、白任、北华、佳 泉、古邦,12乡。

第五区:区公所驻地怀群街。辖大莫、自求、泗岸、剑江、果敢、怀群、加林、镇安、旦兴、兼爱、振新、大安、顶新,13乡。

再后来,这片区域的撤撤改改,风来雨去,也都已经是归到罗城县历史的事情了。

罗城,天河二县正式合并时,在当地曾短暂的叫过“天罗县”,但仅几个月,罗城县——就正式成为这二县合体的名称了。

这里也是有故事的,按当时的县域行政区域合并原则,新县名称定名方法,一般都是旧县名各取一字,这种方法在当时很常见,如崇善,左县合称崇左;隆山,那马合称马山;扶南、同正、绥渌合称扶同绥县(后改扶绥县);天保,敬德合适德保......等等。

于是“天罗县”之名,自然也就产生了。可是,国人起名是有很多讲究的,这“天罗”在语文文化当中一般都带个“地网”,要是叫开以后,多一些联想,这“天罗”之名就不是什么好滋味了,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干脆按原县域面积大小命名,谁大用谁名,这样,罗城之名就叫开了。

当然,这不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调侃谁,制造什么地域话题,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起名文化,就是这么一种现象,想想生活中,给人起名的过程,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早几年的天河乡——现在的天河镇大概划分

历史悠悠,不管是宜州天河,还是庆远府天河,最后只能叫罗城天河,从县到乡,乡到镇,这都是这片地界上的历史,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 也暂时只能告诉你这么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谁还在关心这些地方人文历史呢!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