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明胡同

“拆迁”后的长明胡同

“拆迁”中的长明胡同

叫“长明胡同”是因为它南侧住的是电业系统,“长明”是电业的努力方向,是百姓的内心期待。刚搬到这儿,正是大家广泛使用固定电话的时代。碰巧赶上小区先前的电缆用光了,就是说短时期,我家用不成电话了。这件事情不知怎么被《绥化晚报》知道了,竟然帮忙协调安了一条电缆,之前安不上电话的几家也都跟着开心起来。

一家人决定从吉林搬回绥化,我回来打前站。因为时间太紧,更重要的是囊中羞涩,最便宜的就是最好的。这户是一楼、冷山,我只看了房间的内部格局,压根儿没有注意阳台是个什么情况。等我们全家入住以后才发现,阳台的外墙与顶棚间的缝隙超过一尺宽,而厨房通向阳台的门形同虚设。这样的阳台当然挡不住风,爱人在厨房做饭的时候,直接接触的就是“寒风吹彻”。即便现在,一到冬天,爱人就会觉得自己的左腿有一些麻、凉。这种“麻”“凉”,不止反复出现在她的回忆里,甚至已沉积成了她的一种心理结构。

住进这所房子的时候,暖暖正是淘气的年纪。总是用小脚东踢一下,西踹一下。这时我就会警告她说:“这不行啊,房子、东西都是人家的,弄坏了咱们要赔钱的。”她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不断地问我“门是咱家的吗”“柜子是咱家的吗”“沙发是咱家的吗”,我说“不是,不是,都不是”。那以后,她就文静了许多,举手投足都变得小心翼翼。

三四岁的暖暖,这个时候的她根本还不认识钱。而我的同事雅玲,她的儿子芳舟仅比暖暖大两三个月,这位小朋友已经可以迈上几级台阶,熟练地到小区的小卖部去买各种好吃的了。我看到过暖暖吃惊、羡慕的眼神。

还是在这个小区里,暖暖又一次急不可待地用起了“炊烟袅袅”这个词。不远处就有一个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地上是一层墨色的粉尘。这种粉尘也会落到她的衣服上,她的小脸上。

暖暖是在这个小区学会的骑自行车。记得先前是爷爷帮他。这祖孙两个,用了一个上午,爷爷满头大汗,孙女还是没有学会,我在边上看了一下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爷爷一直紧紧地把着自行车的后座,生怕摔到孙女,自行车的速度根本就起不来。我说,老爸,我来试一下。轮到我的时候,我假装扶着后座,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个时候暖暖的个子够高了,车子又不大,很快她就学会了。我的秘诀是“要肯放手”。

长明胡同是个通道,更是个市场,两边是卖各种生活用品、果蔬吃食的小店,还有流动的摊床。这儿的菜在绥化应该算贵的,质量好价钱也高,服务态度怕也是全市最好的。路北有位高个子、红脸膛的大姐,每次走过时她都会热情地问候几句。胡同周边分布着银行、电业、铁路、大学多个系统的家属区。太多的人,有关这条胡同的记忆里都会有各种“买买买”。话说胡同口有一家八珍熟食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美味,贵是贵点儿,但样样儿好吃。还有一家“超然美发”,当然不是我开的,正如大明湖边高大的“超然楼”也不是我的一样。

也是在那个有些破烂的屋子,我们曾经招待过同事们聚餐,那个时候大家会去饭店,也会在家里摆宴招待朋友们,大家轮着来,特别是青年教师之间。顺便可以考察一下彼此的厨艺啊,甚至家里的卫生状况。所以我们见过很多同事的家,很多同事也见过我的家。不像今天。同事相互串门的情况很少,谁家凌乱谁家整洁,谁厨艺高超谁做的菜难以下咽,我们都无概念,只能看到场面上光鲜亮丽的他们。

有一次小区里停水,一直停了好几天。备用的水都用光了。实在没办法。我和雅玲的爱人刘辉医生,跟邻居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放上两家的大水桶。到小区外面去拉水。我俩都不会骑三轮车。一路赔着小心地推着三轮车往家走。进了院子,到了和我们住处只隔一栋楼的地方,我突发奇想说:“刘哥,要不你骑上试试?没啥了不起的吧。”刘辉医生有点为难,但还是答应了。三轮车很快就猛烈地撞到了墙上,我们的水洒出去一半儿。心疼。

我家和雅玲家住同一栋楼的不同单元。那次,雅玲、爱人和我,同一学校的三个同事合作,报省教学成果奖。因为时间紧,所有的材料只能由我们仨分工合作。分工之后还要合起来再看一遍。那时还是前网络时代,我们只能用A盘(不是U盘,就是当时的方形光盘)把两家人的文件,从这个单元送到那个单元,又从那个单元送回到这个单元。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钟。每次开关家门和单元门的时候,我们都格外谨慎,生怕惊扰到邻居。连两家的小朋友也都睡得十分香甜,未受影响。

那样通宵达旦的奋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写作课成果多次攻城略地。后来和年轻人说起当初的拼搏时,他们说,那简直就是一个“加班行动队”,真需要那么玩命吗?现在想想,很难再有那时候的工作干劲儿了,也很难再找到那样优质的合作伙伴了。

长明胡同并不宽敞,曾经有一段时间,路况也极其不好。每到阴天下雨,我就会预备两个塑料袋儿把它套在鞋上。等走出这个狭长的胡同时,再把塑料袋儿丢进垃圾箱。可是经常是出门的时候套上了塑料袋儿,回来的时候望着眼前的泥水路,一筹莫展。我怎么没有在兜儿里再多揣两个。

如今,小区改成集中供热,不再有那恼人的粉尘了。朋友发来信息说,长明胡同最近拆除了33个违建的棚厦,路宽了。路宽了好,是城市更加文明了。当初的窄而乱,到底也曾仔仔细细地陪伴过我们,那是些唤醒怀念的脚印。

作者/来源:绥化趣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