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盛对崔槿汐是真爱么?

根据后宫的情爱质量来看,毫无疑问,苏培盛崔槿汐是真爱。

在慎刑司受尽拷打也不供出崔槿汐,虽然是个太监,但懂得保护自己的女人,光这一点很男人。

但是,

爱情并不是导致苏培盛背叛皇帝的真正原因。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苏培盛和崔槿汐的事情败漏之后,皇后是去争取了皇帝的同意,才把苏培盛和崔槿汐带走关押起来的。

打狗都要看主人,更何况苏培盛是皇帝的人,没经过皇帝同意,皇后敢动苏培盛,怎么可能?

因此,这件事虽然表面上看是敬妃为了争取胧月的抚养权而投奔皇后打压甄嬛,本质却是皇帝怀疑身边亲信与后宫嫔妃勾结着算计他的皇位。

毋庸置疑,中间作梗的人就是皇后,因为她了解皇帝最忌讳的事情,从而借此打压甄嬛

有很多细节不难看出这一点,举个例子。

苏培盛和崔槿汐被抓之后,甄嬛跑来皇帝跟前,试图探探皇帝的口风,看看能不能求求情。

聊了半天,甄嬛看皇帝不松口,就只能说舍不得崔槿汐。

皇帝是这样回复她的:“你如今是有身孕的人,凡事都要以身孕为紧,皇后的身子渐好了,后宫的事就交由她看着,话说回来了,你若真舍不得崔槿汐,朕叫内务府再给你挑个更好的。”

甄嬛刚回宫的时候,赏给祺贵人一碗糙米薏仁汤,一石两鸟,不仅打压制衡了皇后党实现了太后和皇帝想要的后宫安宁,而且还因此获得了打理后宫事宜之权。

而这里,皇帝说“皇后的身子好了,后宫的事交由她看着”,就是拿走了甄嬛的后宫协理之权。

这就是在暗示甄嬛:你是怀着朕的孩子,但也别想算计朕!崔槿汐是你的心腹,这是后宫皆知的事情。你的心腹和朕跟前的人搞到一起去了,岂非是司马昭之心?

皇帝本身就是多疑之人,要知他自己就是前朝和后宫勾结起来争得皇位的,他自然就不允许前朝和后宫有染。

因此,甄嬛无功而返,一旁没看透事的浣碧还追问甄嬛为什么不在皇帝面前求求情,她说如今能压住皇后的只有皇上了。

但是甄嬛早就洞悉了皇帝的心思,她教训浣碧:“皇后有备而来,切切实实拿住了把柄,又有宫规压着,皇上也不好说什么,若本宫去求,皇后正好请君入瓮。”

翻译下甄嬛这句话,就是:“皇后就是为了后宫大权算计的我,她用苏培盛和槿汐的事戳中了皇帝的痛处,皇帝肯定是不会站在我这边的,现在皇帝本来就还在怀疑是我指使槿汐勾搭的苏培盛,这种情况下我再为槿汐求情,就是承认这事背后主谋是我。”

此处插播一句,从浣碧这脑袋瓜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甄嬛把槿汐当军师,而不愿和浣碧商量了。

甄嬛眼看自己在皇帝这里使不上劲,就只能先去槿汐和苏培盛那边安抚一下。

一来甄嬛对槿汐是真有感情,二来是给槿汐信心,省得她受不住酷刑把甄嬛做的种种全都吐口。

崔槿汐的确是甄嬛的心腹,然而一旦处于危险境地,就成了心腹大患,崔槿汐知道的太多了。

更何况,槿汐是一个得力好用的军师,这样的好员工哪怕是花点代价也是不能失去的。

于是,甄嬛只能曲线救国,跑去求端妃了。

端妃之所以愿意帮甄嬛,就跟当年华妃用木薯粉陷害甄嬛时,端妃去解救她一样。

端妃现在和甄嬛有共同的敌人——皇后。

那么端妃是如何在皇帝那里解开这盘棋的呢?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端妃把一本《孟子》放在桌上,让皇帝自己主动提出话题,问她怎么读起孟子了?

这正是端妃想让皇帝问的,她的答案早就准备好了。她回答说:“孔孟之道大有深意,臣妾很喜欢。”

“大有深意”这个就像那些标题党一样,吸引皇帝继续问下去。

皇帝便问:“你既喜欢孟子,那你有何见解呀?”

到了揭示主题的时候,端妃说:“臣妾读孟子,方知朱熹之浅薄……”论述一番,抛出结论说:朱熹全然曲解了孔孟之道。

一听这个结论,皇帝的兴趣就来了,于是追问:为何这样说呢?

端妃很懂互动式聊天技巧,每个环节丝丝入扣,不着痕迹地循序渐进。

端妃是这样解释朱熹的浅薄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在孟子的理论面前大大地不通。

经端妃这一对比,皇帝便水到渠成地get到了端妃的意思,他说:“朱熹确有不通人情之处。”

[图片11]

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且必须要皇帝自己领悟到,让他自己说出来。

在沟通中一直保持主动和引导,这就是端妃的高级之处。

皇帝此话一出,端妃紧随其后补上最重要的论述:“宫中也是如此啊……”

如果说端妃之前的话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那么这句话之后就是直中靶心了。

明面上她说的是“朱夫子存天理灭人欲”,但实际上影射的是皇后,“臣妾认为说这样话的人”,谁说这样的话了?

就是皇后啊,她在甄嬛那里搜宫时说的。

因此,这句“必定是一个无情之人,与皇家的宽厚之德背道而驰”,是端妃在皇帝面前狠狠地参了皇后一本。

同时,呼应皇帝前面自己说的“朱熹确有不通人情之处”,就是暗示皇帝“皇后这事办的确有不通人情之处”,也是在暗示皇帝本人。

于是,皇帝就不开心了,立刻警觉地问端妃是不是见过什么人,听到过什么话?

端妃很聪明,赶紧支棱起自己那“低调、不招惹是非”的与世无争人设,打消了皇帝的疑心。

于是皇帝问她对苏培盛和崔槿汐这事怎么看。

端妃先是用“各花入各眼”评论一番,把苏培盛和崔槿汐的事从性质上就给降级了,从“前朝后宫的勾结”降低为“宫中的风纪规矩”。

其次,针对皇后的“无情”“不够宽厚”,端妃展示了足够的宽厚和有情。

她先是认为宫女太监没有祸乱后宫,潜台词就是:人家就是互送了定情信物,也没干啥影响你朝政的事;然后她又“以己度人”,觉得宫女太监不过是相互慰藉而已,可怜地很。

听完端妃这么一番入情入理的说辞,皇帝也开始松口了,问端妃如何处置。

端妃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后宫宫女太监对食的事多了去了,希望皇帝端出容人之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结果皇帝又一脸不高兴,要知道皇帝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容不下,他能容谁?

一看皇帝脸上不好看,端妃便使出了杀手锏,说熹妃和惠嫔都有孕,见不得这些打打杀杀的事。

这不仅是戳中了皇后要害,也是提醒了皇帝。

皇后喜欢堕胎这事,皇帝心里清楚,自然知道皇后对甄嬛和眉庄的孩子不怀好意。

另外,皇帝看重子嗣,更何况现在甄嬛孩子也没生出来,完全不知道是皇子还是公主,如果说苏培盛和甄嬛党勾结算计他的皇位,实属有点勉强。

皇帝这时决定处死苏培盛和崔槿汐的念头也动摇了,最后端妃还神补刀了一下,她对皇帝说:“天凉了,让伺候您的奴才,在您的茶里兑一点菊花,臣妾见您的嘴里都起皮了。”

[图片18]

这话看起来是在关心皇帝,但其实是在提醒皇帝:没有苏培盛照顾你,你看你的日子过得多不得劲啊。

加上皇帝跟前还有小夏子的神助攻,小夏子能不知道皇帝喝八分烫的茶么?

[图片19]

他是故意做不好,让皇帝意识到没有苏培盛在的日子,总是不舒坦的,希望皇帝想起苏培盛平日里的好,从而饶了苏培盛。

端妃那么一劝,又加上皇帝的生活起居没有了苏培盛的确过得不舒心,于是他就松口了,放了崔槿汐和苏培盛。

而这个过程对苏培盛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在这之前,他是一心伺候皇帝,他自然知道皇帝多疑、心狠,但他相信只要自己忠心,皇帝就一定他的靠山和指望,所以只要能讨皇帝开心,他什么都做,妃嫔的忙他也愿意帮。

然而,经此一事,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皇帝不仅完全不在乎他,反而遇到一点事就想弄死他,毫不留情面。

因此,后面甄嬛屠龙的时候,苏培盛不仅什么都看在眼里,且当了帮凶。

世事如棋,人人都是棋子,人人都在下棋。就如端妃曾说:嫔妃能算计的,皇帝为什么不能算计。同理,苏培盛也会算计。

经此一事,苏培盛从皇帝的亲信变成了皇帝的弃子(从后面很多剧情都能看出来),跟了皇帝这么多年,他清楚皇帝对弃子有多残忍。

于是,他得保命啊,得找个靠谱的老板,加上槿汐这层关系,甄嬛自然就是他的最佳选项。

苏培盛和槿汐一开始交好,或许就如槿汐所说两人就是互相利用互相依靠地过日子。当然,苏培盛对槿汐也的确有爱意。但是苏培盛并没有想过背叛皇帝,投靠甄嬛。

所以说,是皇帝亲手把他推向了甄嬛那边。

皇帝最后死在甄嬛手里,一点也不冤,他一路把那些愿意对他好、认真对他好的人,都一个个地推向了恨他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