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大利亚建筑师约翰·亨利

澳大利亚建筑师约翰·亨利(John Henry)在墨尔本的埃森姆区(Eltham)有一座极获赞誉的作品——他和太太德布·甘德顿(Deb Ganderton)共同居住的私宅。这座私宅最大的特色是:室内没有墙,完全不隔离。

这座 “没有墙”的房子虽然是建筑师的私人居住空间,却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作“研究所”(Research House)——或许是取自“研究新型生活方式”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的家居环境

它位于一片植被茂密的山坡旁,室内挑空高达6.5米,南面是大幅的玻璃门窗外墙,远看像是一座巨型的“工具棚”(shed)——工具棚在澳洲人家院子里常见,通常是堆满园艺工具以及闲置旧物的地方。而真正精彩之处自然是室内——整体体积约达1000立方米的空间,里面一面墙也没有,只是被错落地分割为5层的不同平台。按照约翰的想法,“你可以从一个平台移动到另一个平台。”比如他们经常和家人朋友在这里吃周日午餐,大家可以在“餐厅平台碰杯”或者端着酒杯走到“客厅平台”聊天,而他爱好厨艺的妻子德布,可能此时正在“厨房平台”的岛台后面精心烹制一顿大餐。

各个功能区平台基本依靠台阶、室内迷你花园、地板颜色以及家具来区分界限。除了显而易辨的客厅、厨房之外,卧室和浴室这种必须强调隐私的空间,用橱柜来实现,而房屋后部还有一个洗衣房——再前卫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日常浆洗,约翰将它刷成了黑色。不过约翰自己最经常活动的“平台”则是位于卧室正下方的“媒体室”:这也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娱乐空间。约翰在大约10年前迷上了音乐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这里面收纳着夫妻俩收藏的大量乐器和书籍,甚至还有磁带和DV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的家居环境

这座房子“不设墙”的初衷或许来自约翰对传统生活的叛逆。他说他幼年时跟父母居住在一幢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老式房子里,父母不擅交际,家中几乎没有访客,而家庭成员的空间也几乎完全独立。成为建筑师之后的约翰一直怀揣着一个简单的愿望:“我想要一个大大的、完全开放的空间。”

“研究所”开工于2000年。约翰坦承在设计中参考了澳洲著名建筑师罗宾·博伊德(Robin Boyd)的费瑟斯顿之屋(Featherston House,也位于墨尔本)和美国建筑大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在曼哈顿办公室的设计理念。“棚屋式”建筑、互相关联的空间,甚至还有跟室外环境一致的绿植和山石组成的室内迷你花园都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的家居环境

这个几乎完全开放式的私宅完工之后,无论从形式或者内容上来说更像是一个私密的美术馆。房子里摆满了夫妻俩的艺术品和家居用品收藏,其中大部分来自20世纪60年代。约翰认为这些兼容并包的藏品在这个空间中,形成了一幅跨越时代展开对话的景象。比如在一张从芝加哥遇到的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美国建筑师、设计师)的沙发的后面,摆放着一张棉花制作的拉斯维加斯风景;还有一件套在人偶模特上的Commes des Garçons男装、一床上世纪70年代的珍妮·凯(Jenny Kee,澳洲先锋设计师)原版被套,以及一面2米多长的极有年代感的《妇女周刊》(Women’s Weekly)招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的家居环境

其实整个家居环境的发展也反映出屋主成长的历程。约翰认为自己对古怪家具的“痴迷”源自于自己的建筑专业学习,后来他又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选修了家具设计,又迷上了各种椅子。“所有的椅子都不一样。”他说,比如那把醒目的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红色海狸椅”(RedBeaver)。这是一把完全由硬纸板制成的经典扶手椅。“当然我们可以坐在里面。”约翰说,但是他更愿意将之像一件雕塑作品一样放置在那里。

当然有人也会质疑这样完全呈现在外的设计存在杂乱无章的弊端。但约翰认为这座房子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出了一种有着凝聚力的氛围。在对这种生活方式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这样的氛围不仅让人心情平静,还能心生愉悦。约翰说这个房子最好的季节是春天,阳光满室还有小鸟在窗前窥探。约翰说能在那些羽毛明艳的鸟儿中认出金刚鹦鹉、凤头鹦鹉、雀鹰和笑翠鸟。“在住进这里之前,我从未注意过这些小生物的美。”当然他也打趣说室内迷你花园的小瀑布虽然初看让人惊艳,“但过得久了,那水声听起来有时候也有点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翰的家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