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桑下麦浪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他最热爱的稻田,他把一生都奉献给土地,只为了中国人不再挨饿,在缅怀袁老的同时,不禁让我们想起南袁北李的另一位,和袁隆平齐名的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麦是国第二大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27%,每年总产量1亿吨以上。咱们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之国,都说南米北面,作为杂交小麦之父的李振生院士更是造福一方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县的一个贫困人家里。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振声在五岁的时候开始,和家里人一起下地干活,李振声在小的时候,就和农作物有了很深的渊源。虽然条件并不富裕,但是穷有穷快乐,一家人也过得非常的幸福,直到1942年的一场大旱灾,彻底地改变了李家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河南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同年山东也爆发旱灾,其惨烈程度并不亚于河南。很多人都开始外出讨饭,这一次的天灾给李振声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灾无情的时候人祸也随之而来,日本侵略军还在我国大肆剥削,两年的荒灾让他们也很难收到粮食,于是他们开始更加大肆地搜刮老百姓,就算家里只剩下最后一粒米,日本侵略者也绝不放过。还在读小学的李振声,亲眼目睹了民间生灵涂炭的样子。

即便环境如此的恶劣,即便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但是李振声的父母还是选择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几个孩子送去读书。本以为日子就这样安安稳稳地过下去,厄运再次掐住了李家的喉咙,1944年李振声的父亲因为常年劳作,再加上经常吃不饱饭积劳成疾,病逝了,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的身上,为了活下去李振声只能一边读书一边去打杂,同时他也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他的学费是哥哥和母亲一点点饿出来的,就这李振声成为了村中第一个大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7岁的李振声正式成为山东农学院的学生,他的传奇人生也才刚刚开始。进入大学之后的李振声,就选择了小麦试验田,而且经常一待就是一天,到大二的时候,他就自己培养出新的小麦品种,还把他们带回老家进行种植,让李振声没想到的是,这些小麦居然长得格外好。毕业之后他本想去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结果变成了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的一员,本以为是近来做一些进展性的研究,结果是让李振声去看杂草,这让李振声非常的不情愿,自己明明在小麦上取得了成果,却还要来看杂草,但是他还是很认真地完成工作,并且详细地分析了各种牧草的资料,直到1956年中国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病是一种真菌引发的,会寄生在小麦叶上破坏小麦的光合作用,这让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当时只有25岁的李振声决定开始研究小麦的改良,他发现小麦的抗病性很弱,而牧草的抗病性很强,那是不是这两个可以杂交在一起,这样的小麦不就可以抵抗条锈病了。

想法是有的,但是要实施起来是很难的,毕竟小麦和杂草根本就具备亲和性,为了小麦不绝收,为了中国人不再挨饿,李振声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一次杂交。他马上在800种牧草中挑出12种抗病性最强的牧草,然后开始一株一株的试验,只要有一株成功,那就功德圆满了,但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没有一株是成功的,但是李振声并没有放弃,他开始对那些牧草进行长期的光照处理,来达到催熟的效果,最终有三株牧草脱颖而出,分别是长穗偃麦草、天蓝偃麦草和茸毛偃麦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李振声高兴得太早了,当他把这几种杂交小麦播种下去等待发芽的时候,他发现长出来的根本不是杂交小麦 而是草,整个团队瞬间崩溃。李振声开始大批量的种植,每一株小麦都是不同的试验方法,在经历了40多天的阴雨天气又突然暴晒,他发现有一株小麦和别的不一样,这株小麦的颜色已经呈现了成熟的黄色,而且麦苗上看不到一丁点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于是李振声给这株小麦定下了编号叫小偃55-6。对于小麦杂交研究来说,这是里程碑式的一刻。

皇天不负苦心人,1979年 在耗费整整23年心血之后,李振声以及他的团队终于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在解决杂交品种后代不疯狂分离的难题之后,他们培育出了持久抗病小偃系列品种,小偃55-6在经过两轮杂交之后,又有了第三代的小偃6号,小麦的产量开始走上坡路,甚至超越水稻

1979年到1998年,20年的时间。 全国水稻总产量627亿公斤,至今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小麦为694亿公斤,李振声只用了20多年,就让小麦走过了自然界要用上几千年,才可能走完的路,所以李振声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杂交小麦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李老来说,他要的不是那些奖项也不是外界的高度评价,农民吃饱后露出的笑脸,就是李老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