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村民越干越有劲

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楼纳村,他说:“楼纳村是我看的第一个布依族村寨,村风很朴实,带头人也都很踏实,发展得很好。希望村两委班子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楼纳村一角 楼纳村供图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他在2011年5月考察贵州时,去到的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布依族村寨楼纳,关心当地村民的脱贫情况。

总书记的关怀激发了楼纳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到分析楼纳的发展方向,到外出考察取经,到形成发展思路,到发展取得超乎预想的成绩,其间楼纳人打开了认知空间、干事热情空前高涨。

正是这种思想空前的解放,干劲空前的强大,让楼纳在短短的几年完善了基础设施,发展了特色优势农业,整治了人居环境。“贫困村”的名头早已远去,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楼纳村“化茧成蝶”。

土地流转,激活一池春水

2005年,村“两委”探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之路,带动老百姓种黄花梨和晚丰梨,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5名村干部到信用社贷款10万元,买苗木分给老百姓种,可老百姓不愿意。村干部顶着压力,一家一家做工作,苦口婆心磨破嘴皮,老百姓终于接受。全村400多户人家种了3000多亩梨。三年后挂果,但由于没有技术支撑,村民普遍管护不到位,梨子产量低,品质不高,市场不畅,收益不好,农民积极性受挫。

日益增多的楼纳村客栈 宋洁 摄

怎么办?实行土地流转,引进公司发展产业。

2011年下半年开始,楼纳村按照“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农民把土地交给经营能手经营”的思路,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引进5家大型涉农企发展多样化农业。

经过三轮的土地流转,楼纳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成200亩花卉基地,300亩中药材、200亩鱼腥草、300亩百香果、400亩有机水稻基地,还有枇杷、紫花薯、樱桃、蓝莓、桑甚等精品水果基地,引进的几家企业每年能解决1万人(次)就业需求。

观念一新,黄土成金。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民到老板的转变,不仅止于身份,还有越来越好的生活,越来越鼓的腰包以及越来越甜的笑容。

升级村居,打造最浓乡愁村

过去,楼纳村民居住的大多是破旧瓦房,形态各异,杂乱无章。2008年,楼纳村启动了乡村规划,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自然清新古朴味道,留住“乡愁”。抢抓宁波对口扶贫楼纳的机遇,改造民居,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楼纳村一景 韦贞茂 摄

穿村而过的楼纳河,是布依村寨的灵气所在。但过去的楼纳河只有5米宽,由于没有人管理,群众经常把垃圾倾倒其中,河水臭气熏天,被群众称为“臭沟”。“臭沟”两旁有田地2000多亩,天旱河里没水,田地苗木干枯,水涝河道成灾,田地苗木被淹。

村里多方争取,得到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通过三年的改造,昔日狭窄的“臭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清澈的河道。村里还在河上建了座风雨桥。如今的楼纳河,良田旱涝保收,两岸垂柳依依,榕树繁茂,河中鱼儿嬉戏,河面小船游弋。

为了让群众有一个活动空间,村“两委”按照“适用、休闲、娱乐、锻炼”于一体的建设原则,在兴义军分区的帮助下,于2013年建成占地18.3亩,意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八一军民同心民族文化广场,既有纪念意义,也饱含布依人感党恩的深情。

乡风文明,培育村庄“内在美”

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在楼纳村“八一”军民同心广场东面的“二十四孝碑”前,村党支部都会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露天“道德讲堂”大课。村支书带领全村群众集体颂读“二十孝碑”碑文,字字入耳、声声入心,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村民。

楼纳村夜景 楼纳村供图

楼纳村坚持把提升村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宣传教育,让楼纳村群众的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创新,作风更加踏实,民风民情更加淳朴,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并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和省十佳文化阵地称号。

在楼纳村,看不到一个闲人,听不到赌博的吵闹声和麻将机的响声。每当夜幕降临,大家忙完该忙的事情后,妇女就三五成群地到村广场跳舞,青少年和儿童到篮球场打篮球或戏耍,老人到村休闲凉亭里下象棋、摆龙门阵,过着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

如今的楼纳,千亩良田绿意盎然,工业化农业、多元化农业、生态观光农业让古老的土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开。(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 王尚封 陈亚琼)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文国坤 周祥霞 黄崇星

本期二审:魏浩然

编务终审:杨健萍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国黔西南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http://www.qxnrb.com 官网:http://www.zgqxn.com 邮箱:zgqxnw@163.com

声明

凡“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原创内容,均保留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微信号:zgqx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