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公布,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成都市科协副主席许唯临,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科青联主席赵金洲等多位在蓉专家入选。

最近一段时间,“院士”两个字频繁出现在大家视野中。不论是奔走在战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还是不久前逝世的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他们都有着院士的称号。

在我国,只有入选两个机构可以说是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俗称“两院院士”。

具体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01.

两院院士”区别在哪

中国科学院偏向于科学研究,而工程院偏向于工程技术。

就如同如今推行的教育改革一样,一个是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另一个则是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国科学院是个科研机构,而中国工程院不是。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在2019年公布的两院增选院士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工作单位大多为中国一流高校或是中国科学院隶属的各类研究所。

而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的工作单位则更显多元化,包括高校、各类机械重工业研究所、国有企业、医院、民营企业等。

工程院偏应用,而科学院偏基础。

应用科学的成果比较显著,且容易被大众所熟知,而基础科学难被关注,非常专业化。

虽然基础科学发展相对缓慢,但不可否认基础科学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且为指导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即使是袁隆平独创性地发明杂交水稻,也是按照经典的育种理论,参照孟德尔遗传学中的杂交优势,在不断摸索中,找到雄性不育株并将其和普通水稻杂交。

最上面一行英文翻译为「杰出的杂种优势先驱者」

02.

成为“两院院士”有多难?

候选人仅有10%左右能当选院士

院士作为一种荣誉称号,世界各国都用来授予本国最有成就的学者。由于其高含金量,各国院士的评选流程上都较为复杂,国内两院院士评选更是如此。

鉴于院士在国内科学界的重要地位,国内对院士评选极为重视,院士评选规则也曾经过多次修正。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最新的院士评选规则,国内两院院士增选主要在奇数年举行,每两年举行一次。

院士候选人由不超过80岁的非资深院士进行提名和学术团体(中国科协所属各大学会和各省科协)推荐产生。产生的有效候选人经过非资深院士评审和选举,最终当选院士。

从流程上,国内两院院士评选步骤大致可分为初选、第二轮评审、确定候选人以及全体院士投票等步骤。由于每年两院院士的增选名额较少(各有几十名),分配到各大学部一般都只有个位数,所以每一轮评选都会淘汰大量候选人。

从近五年两院院士增选数据来看,如果仅考虑从有效候选人当选院士的概率,那么两院院士当选率大致为9%-16%,其中工程院院士当选率略低于科学院院士。而实际上,中国科协推荐和两院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中仅有一部分学者能成为有效候选人,因此被推荐的院士候选人基本上当选概率都小于10%。

普遍要熬到50岁以上

院士名额的稀少决定了选出的院士需要真正做出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产生又需要时间的积累,这样的结果就是要想当选院士普遍需要熬到50岁以上。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六届两院院士中,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保持在 54 岁左右,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保持在 56岁左右,两院院士平均年龄保持在55岁左右,而这已经是两院在努力提倡“院士队伍年轻化”多年后的结果。

如果从两院院士当选的年龄结构上分析,就会发现普遍都在50岁以上才成为院士,60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而40岁以下当选院士的就极少。

鲜有一次参选就成功的

在国内,当选两院院士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还体现在参选次数上。

公开统计资料显示,国内绝大多数当选的两院院士都曾经参选多次,鲜有一次就能成功的。为了了解国内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参选次数情况,青塔对2017年当选成功的两院院士历年的参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中国科学院由于部分候选人数据未公开,因此未能进行准确分析)。

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工程院增选产生的67名院士全部都至少参选过2次,最多的参选过6次以上。根据规定,如果连续三次成为院士有效候选人而未能成功当选,需要停止推荐一次,而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这也意味着连续参选6次,至少需要12年时间,可见评上院士的难度之大了。

总体来看,成为两院院士绝对是一项“修天梯”般的浩大工程。院士名额稀少,两年选一次,竞争相当激烈。而有的科学家们甚至化身科学界“村上”,陪跑十年也未必成功。

所以,经过如此层层筛选的院士必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们被业界和学界广泛肯定,为中国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抖音号/科普熊猫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