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风流人物

精神之光 永不熄灭

“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大楼三层,有两所办公室始终被保留着。一所是力学所首任所长钱学森的办公室,另一所是首任副所长郭永怀的办公室。

钱学森、郭永怀,他们都属于一个被历史铭记的英雄群体——“两弹一星”先进群体。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将自己的余生贡献给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回国后,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等。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很兴奋。”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上钱学森的课,仍然记忆犹新。在那几期培训班的学员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推动了“两弹一星”和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

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数次写信给同门师弟郭永怀:“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

郭永怀归国后,便投身于我国“两弹一星”的建设。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完成第一次热核弹头试验准备工作返回北京时,因飞机着陆失事不幸遇难。

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胸前保护着完好无损的装有绝密实验资料的公文包。

像钱学森、郭永怀这样的前辈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有人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与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中;也有人隐姓埋名数十载,风雨兼程,为攻克科研技术难题而通宵达旦;还有人甚至为科研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科学家们白手起家、攻坚克难,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科技奇迹,让“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1964年10月16日,沙漠深处惊天动地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是不朽丰碑!它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也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牢固根基。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为共和国长空利剑的铸造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始终不忘初心,赤胆忠诚,求真务实,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他们的名字与功勋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

数风流人物

从“霓虹哨兵”到“特战尖兵”

“南京路上好八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夏时节,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的“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我们上海的一张名片。”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干部陈龙华说。

1947年8月6日,八连前身——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辎重连,在山东省莱阳县城西小园村组建。解放战争中,连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

上海解放后,连队随大部队进驻上海,改编为内卫一团二营八连,负责在南京路等地巡逻执勤。

“面对‘进城’这张考卷,组建不满两年的八连,在南京路考出了好成绩。”展览馆讲解员龚明辉说,“面对敌对势力的拉拢、十里洋场的诱惑,八连战士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没有被‘香风毒雾’所侵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连身处繁华都市,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逐渐形成了“节约五个一”“四个自己动手”等优良传统。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三箱”传家宝由此产生,并传承至今。

1961年,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等以八连为原型创作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了话剧。毛泽东号召全军向八连学习,写下诗篇《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1963年,八连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第二年,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全国公映。

随着使命任务的改变,八连不再担负在南京路执勤的任务,但他们的身影并没有从南京路上消失。每月10日、20日是八连的“为民服务日”。从1982年开始,每逢这两天,八连官兵都要来到南京路,为居民免费理发、补鞋、磨刀。从1983年开始,八连与南京东路街道云中居委会30多位孤老结对帮扶,定期上门为民服务。

2017年,八连换装转型成为一支新型特种作战力量,不到一年就完成了从“霓虹哨兵”到“特战尖兵”的转变。转型以来,八连出色完成进博会安保等任务。

自命名以来,八连取得的主要荣誉有100多项。2018年,八连被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0年,被评为陆军“四铁”先进单位。

如何在新时期赋予八连新的时代内涵,是政治指导员王鸿绪来到连队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人民,是八连精神的核心之一。”王鸿绪说:“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我们不能忘,但如今我们更要苦练特战本领,用胜利和打赢为人民保驾护航。”

来源:共产党员网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杨 刚

编审:马文军

监制:李 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