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耿村的振华路上,90多岁的村民靳凤花正坐在邻家门口跟人唠嗑,耳不聋眼不花。见到有客来访,热情地拉住,说:“你们叫讲故事,我们叫讲笑话,我活这么大岁数,就是因为没事就听,他们讲开了没清……”

靳凤花的意思是,只要你有空,耿村的这些“故事篓子”们,都能绘声绘色地从早讲到晚,从历史故事讲到现实的家长里短,故事不带重样的。所以,耿村被誉为“故事第一村”。据普查统计,有的耿村故事家,能讲出800多个故事。

6月2日、3日,耿村国际学术会议召开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藁城举办,时隔二三十年,20多位耿村故事的普查员,再次回到这个承载着厚重民间文化的耿村,看乡村的美丽蜕变,与专家学者、耿村的故事家们共话口头艺术的传承。

■现场

耿村故事的普查队员们再“回家”

2日,75岁的故事家董彦娥满脸喜悦,在耿村门口迎接着30多年前,几位曾听她讲故事、记录故事的耿村故事普查队员。“你是时文鸽呗?那时候你带着录音机和本子,我可是给你讲了不少!”再次听到董彦娥老人的乡音,时文鸽像是时隔多年再次回家,眼中莹泪。

董彦娥是她普查时包下的两位故事家之一。“老人虽是嫁来这里,但天天听老辈人们讲故事,日久了都会。”时文鸽说,历史上的耿村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地驿站停靠,歌谣、故事、传说由此聚集,耿村也变成了商品和民间文学的集散地,600多年前传承至今,可能是因为“讲故事”是当时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

在耿村一路行走,负荆请罪、千里送鹅毛、寸草春晖……一幅幅故事画卷绵延不绝。路旁,故事家武春联激动地迎来送往,与各位“老相识”握手连连。“那时候普查队员来得特别多,多咱来了在我这吃饭、住着,女的住西屋,男的住北屋。”

故事家武春联激动地迎来送往,与各位“老相识”握手连连。

普查队员秦秀荣再次回到耿村,看到乡村的巨变,感慨万分。“当时普查条件特别艰苦,但乡情乡音难忘,我们挖掘出了那么多好故事、好题材,有的甚至还获了奖,心里非常甜。”秦秀荣说,有的故事令她至今记忆犹新。她曾承包大故事家梁银兰,常用笑话、故事来为街坊邻里排解家庭纠纷,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她邻家儿子跟母亲生气,她就讲了《孝子》和《放着活佛你不拜》的故事,逗乐了母子俩,教育了那家儿子。

普查队员们在耿村合影留念

普查队员们在耿村合影留念

普查队员们在耿村合影留念

当天,在耿村村委会的二楼,民间故事再次讲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才才,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发礼、市级非遗传承人靳瑞菊和部分大中型故事家张捧格、武立红、徐凤海、靳静、靳丽棉等十余人进行了讲述。大家为他们的地方口语性精彩讲述热烈鼓掌。

市级非遗传承人靳瑞菊为大家讲故事

“对关于耿村民间故事的挖掘、抢救、研究,我们一直在做长期的追踪性调查。普查队、藁城人,甚至国内国际很多专家学者也在做。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说,耿村民间故事普查队员们通过12次摸底调查,搞清了耿村故事的概况。在这里,被先后命名的大中型故事家的有67人,故事家庭5个,集结成书的故事字数将近1000万。早在2006年,藁城耿村故事便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专家

民间故事展示出文化自信的底气

“我在南开上大学时,第一年就选修了《人民口头创作》,实际上是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当时给我印象很深,但纸上得来终觉浅。” 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绍本长期关注耿村的发展,他是直到1991年参加耿村国际学术研讨会,才看到耿村里大到80多岁,小到8岁的孩子,对于民间故事都是张口就来,而且内容及其丰富、体系庞杂,这才真正领略到了口头文学的真正魅力。

刘绍本非常关注文化的传承,他认为,如果当下一代人再不关心,再不进行抢救,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当然,耿村非遗的传承还是有很多有利因素的,因为其众多的民间故事大多是有思想有内涵的,并且和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心性是相合。

“比如很多故事所表达的孝和爱,以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还有一个是表达形式上的喜闻乐见。”

由民间故事升华而来精神内涵的意义,也映证了如今在耿村主路上一条有关文化自信的标语:“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1989年6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口承文学年会上,民协副主席贾芝介绍了耿村民间故事普及及耿村故事家群,打开了耿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贾芝认为,的民间文学也是靠耿村走向世界的。

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刘绍本认为,虽然现时代一些文化内容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文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多的智慧和考量,它值得被关注、传承与发扬,当然,这也需要政府部门来做一些引导与支撑,让老传统爆发新动力。比如,把功夫下在课堂上,通过地方教材可以把耿村故事让孩子们入脑入耳,并进行再开拓,进一步创作。比如,除了当地人对于民间故事的口耳相传,非遗也可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一些新时代的工具,更系统的让传统的文化得以久远传承。

■部门

文旅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筹集来2000多万资金,用于耿村道路及村庄的亮化、美化,包括停车场,游客中心等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也已到位。”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斌说,今年村里还还计划新建两座旅游厕所。计划以故事家讲故事为依托,新建美食一条街,同时销售旅游产品,带动村里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斌讲述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于保护、传承耿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言,仅仅保护几个非遗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石家庄市藁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焦艳忠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是要通过市场的手段,

让耿村故事能够活化,让这些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故事,有更好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把故事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结合,把传统文化的展示与村民以后的就业形成一个整体。”

焦艳忠说,耿村要以更为现代的面目让人们接受,以文化为根基,展示出新兴业态。比如,通过一些平台载体,我们可以把一些非遗项目请进来,整合相关资源,打造非遗小镇,让更多的游客来这里感受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乡村里最传统的文化的魅力。同时,藁城区还有意把耿村与附近的古梨园、温泉,以及宫酒、宫面、宫灯生产地练成线路,打造成一日游、两日游线路。

另外,藁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还正在与北京有关方面进行合作,谋划青少年研学路线及方案。

■创新

期待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耿村民间故事研究者樊更喜认为,耿村民间故事的传承不仅需要当代人继续对原有故事进行挖掘和继承,更需要结合时代主旋律创作出新的作品,让耿村民间故事焕发新的活力。社会各界,也都在为耿村民间故事的传承做着各自的努力。

2015年,由藁城区委宣传部与点点传媒合作制作的26集动画片《耿村民间故事》登陆河北电视台,作为全国第一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动漫作品,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制作精良的动漫画面,播出后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耿村是民间文学的“富矿”,靳春利是当时“报矿”第一人。如今,已是耿村民间故事家演讲协会会长的他,也为他钟爱的民间故事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他在互联网上不断探索,开设了“耿村故事文化网”,以及号、、短视频号等多种传播渠道,不断打开人们想要了解耿村的一个个“窗口”。

“现在大家都看短视频,为适应新的传播方式,我和村里的故事家没事就会调一些耿村的民间故事,用段子的形式展现出来,相比之前口口相传的较长的故事,现在所发的故事多是经过创新的家长里短的现代派故事,更加精简、搞笑,有寓意。”靳春利说,如今他们协会中,有的老故事家已经走了,但不断还有新生力量加入,目前耿村民间故事家演讲协会稳定在40人左右。

耿村小学,更是培养民间故事讲述者的摇篮。学校每周都会适时开设“故事会”活动,五六年级的孩子,能讲故事的就占到六七十。这些孩子升到初中或高中,也都会成为学校活动的先发主力。因为人们都知道个耿村民间故事是家庭传承,爷爷奶奶没事就会给孩子讲几个,孩子无论大小都能说。他们,更成为民间故事创新的后备力量。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靳春利说,之前协会就曾联合旅行社做过耿村故事一日游的线路,当时民间故事家讲故事,带动了大批游客前来,还带动了周边采摘的发展,未来,通过耿村文化旅游不断提档升级,能带动未来乡村更好的发展。

作为耿村民间故事深度挖掘和核心推动发展者,袁学骏表示,对于耿村民间文学普查的研究,是很宏伟的,它带动了学术的发展,更成为文化与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

“随着耿村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耿村故事的挖掘、抢救与整理工作不会停止,还会继续发现一些新的故事家,我们会继续把这些收集而来的故事重新反馈给耿村,反馈给来到耿村的每一位客人,让民间文化继续广泛传播。”

■相关链接:

冀中小村成国际文化交流窗口

1991年5月11—17日,“耿村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事象国际学术研讨会”(简称耿村国际学术会议)在藁城、行唐杏庵、石家庄召开。当时,日本、德国、的民间文化界专家学者及省市领导约80人出席了会议,各地市驻耿村普查组人员和耿村大型民间故事家代表们参加了开幕式。

当时,专家学者们兴致勃勃地在耿村“民间故事村”听故事、交流,到行唐县杏庵村进行了考察参观。这在当时国内外民间文学界、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耿村故事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下了基础。2006年6月,经批准,耿村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近年来,美国女娲故事团7次前来访问耿村,还让这个冀中平原小村庄成为一个以讲故事为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窗口。

(燕都融媒体宗苗淼/图 李倩 )

作者/来源:燕赵都市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