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衰落与教训

【本文来自网络】

作者:李时珍

签订《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广场协议规定了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协调,推动美元贬值10-12%。

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由于担心日元升值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最后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于是日本政府应西方国家的要求制定了提升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日本央行开始降息,货币宽松政策得到延长。

当然日元也确实升值了,只是之后的情况很快失去了控制。

日本央行最初设定的日元升值目标是200日元兑1美元。

到卢浮宫协议时期,日元已经升值到150日元兑1美元。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之后,日元升值到120日元兑1美元。

也就是说,在签订《广场协议》后不到三年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近100%,日本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比以前贵了一倍,日本的出口大受打击。

此外,日本政府解除了对资本市场的管控,所以各公司自行发行债券要比从银行借款更加容易。因此,银行不得不选择其他投资方式来盘活其吸纳的存款。

这样一来,银行就会把钱借给进行房地产和股市投机的人。最后,日本没能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说的那样成功地实现由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的转型。

这是因为,战后经济体系的核心就是生产和出口,转向消费导向型经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必须搞定各种既得利益群体,其次还要对完全服务于大企业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让它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求。

日本银行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资金获取的门槛,给投资热潮加了把火。很多人感觉这样的投资几乎稳赚不赔,纷纷从银行借款投资到收益可观的股票和不动产中。之后,日本股市大幅上涨,房地产市场快速膨胀。而日本银行在意识到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其掌控范围之后,希望能够给这场狂欢降温,于是它提高利率,捅破泡沫。

卢浮宫协议

国内在研究国外经验时往往只关注到广场协议和日元升值,而忽略了此后的卢浮宫协议。其实,这份协议的重要性不在广场协议之下。

二战后,原西德马克和日元相继国际化,都先后经过大幅升值的时期,当时均未对本国经济产生太大冲击。但至1980年代后期,两国在是否采取扩张性国内货币政策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是日本经济泡沫愈发严重,陷入衰退,但西德经济状况则好得多。尽管两国虽然都签署了《广场协议》,但在卢浮宫协议的签署上,当时的西德央行正是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性,才避免了日本式的泡沫和泡沫破灭后长期萧条。那么,卢浮宫协议是怎么一回事?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b1afa72c1b3f39835e2d6c8a20be4a3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12"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b1afa72c1b3f39835e2d6c8a20be4a3_r.jpg?source=1940ef5c"/>

广场协议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情况发生了奇妙的逆转。由于美国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自身财政状况,美国对外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恶化。美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和外债的急剧增加,影响了外资向美国的流入,市场对美元信心下降。对于美国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让美元继续贬值弊大于利。

于是,为了遏制美元继续贬值,1987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巴黎的卢浮宫召开会议,一致同意G7国家要在国内宏观政策和外汇市场干预两方面加强“协调合作”,保持美元汇率在当时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次会议签署了“卢浮宫协议”。

本来美国是可以选择抬高本国利率来稳定美元汇率,但当时美国刚刚走出衰退,不愿意这么做,于是向西德和日本施压要求他们降息,以此抬高美元汇率。日本和西德的不同态度此时展示得淋漓尽致。西德央行展示出自己强烈的独立性,坚持国内货币政策独立自主,强调国内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不能降息,最后选择了加息来抑制国内通胀;而日本对美国的要求言听计从,采取了降息的政策,长期维持了低利率,最后泡沫越吹越大。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b92d83495f879f302f385640561201b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0" data-rawheight="39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0"/>

在《日美货币谈判:内幕20年》一书中,作者泷田洋一记录了卢浮宫协议谈判期间的一些细节:

“美国自身有义务维持美元的价值,这是卢浮宫协议中的阿克琉斯之踵。如果对这个义务穷追到底,那么整个自由汇率制度都站不住脚。

而在日方提出资产清偿(asset settlement)的相关问题时,美方回答的是“噢?日本的意思是要我们用阿拉斯加做担保吗?”拿出整个阿拉斯加做担保资产,这是美国人最大的幽默。

在这里,美国直截了当表达出“美国不能像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那样承担义务”的意思。就这样,卢浮宫协议草草收场了,1987年3月以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持续加速。

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老师认为,日本与西德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国在其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尤应警惕本币升值后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他表示,西德在处理汇率问题上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西德允许马克汇率逐渐升值,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而事实证明,实行浮动汇率制,最终并没有对其经济造成太大冲击。”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81dccab83fd472f2272a4e738285a5d8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1dccab83fd472f2272a4e738285a5d8_r.jpg?source=1940ef5c"/>

1989年版本德国马克二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德马克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随着战后西德经济奇迹的出现,到1960年代已经能够持续保持连年顺差。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西德货币当局将巨额贸易盈余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同时产生了巨额的马克投放。这逐渐在德国国内引起流动性泛滥,威胁到物价稳定,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和工人薪资等也面临巨大的上涨压力。

西德国内就汇率改革展开了激烈争论,要求让马克同美元脱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1973年3月,西德决定马克对美元自由浮动,德国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在持续贸易顺差的推动下,马克也开始了漫长的“主动渐进”升值过程。从1970年代的马克兑美元4:1,到1990年代逐渐升值到1.5:1,升值幅度达2.7倍。马克的大幅升值并没有给德国出口造成致命打击,贸易顺差依然连年扩大。

广场协议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关于日本奇怪的经济环境,曾经只有日本专家和学术型经济学家会研究,但如今却不再是这样。日本的经济问题似乎成为了全球性的样本。

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曾经在一系列关于后泡沫时代日本经济之病的文章中写道:“日本的现状不可原谅、骇人听闻,简直是耻辱。”

而不久之后,美国和欧洲也遇到经济危机和停滞不前的问题,克鲁格曼的论调也随之发生逆转,开始将日本作为平稳度过经济风暴的典范。

对于中国来说,日本曾经走过的弯路显然不能忽视。尽管在文化上中国和日本存在诸多差异,但二者经济体量相似,可以放在一起做国别比较。不过,我国的一些官员和学者误读了日本的教训,认为日本之所以会出现“失去的十年”,是因为“广场协议”之后的日元大幅升值,最终酿成泡沫经济。

白川方明认为,泡沫形成的机制相当复杂,广场协议后日本开始长期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并非是唯一的原因。尽管没有长期的货币宽松,日本如此大规模的泡沫也确实不会形成。

他认为,日本最大的错误在于,政府以“国际政策协调”的名义,承诺通过扩大内需来减少经常账户盈余。这是一种错误的经济学,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常账户盈余会因国内外周期性条件的差异而出现波动,但其基本趋势是由充分就业时的储蓄和投资之间的落差决定,这取决于结构性因素,特别是人口变化阶段。

在日本的80年代末是日本人口红利期,也就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时期,这意味着人们会为退休进行储蓄,这时经常账户盈余是最高的。日本为何要在日元升值同时降息?

白川表示,这是因为政府做出扩大内需减少经常账户盈余的承诺,日本央行就必须继续实行货币宽松政策,而这也的确成为了现实。日本泡沫的规模在现代经济史上前所未有,泡沫破裂和金融危机的后果极为严重。白川还指出,从当时直到今天,决策者和学者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失衡的积聚有可能最终破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是在通胀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参考来源:

1. 戴维·皮林《日本:生存的艺术》

2. 野口悠纪雄《战后日本经济史》

3. 泷田洋一《日美货币谈判:内幕20年》

4. 白川方明《回顾1980年代日美贸易纠纷》

5. 金辉《余永定:警惕本币升值后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风险》

6. 辜朝明《大衰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