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要说的是广西西南部旧州古镇一位巾帼英雄的传奇故事。
旧州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位于灵山县西部,距县城60公里;东接烟墩镇、那隆镇、三隆镇,南邻陆屋镇和钦州市钦北区,西连太平镇,北交沙坪镇。
在旧州,忠勇爱国的英雄人物受到人们的尊崇,他们的故事被编成一幕幕戏剧,数百年来不断在古镇中上演。这一天,老街的鼓乐声再次响起,精彩的木偶戏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一句句古老的唱腔,向人们述说着一位巾帼英雄的传奇故事。
她是忠门之家,瓦氏夫人,我们今天都托赖于她,瓦氏夫人抗击倭寇的故事,在旧州古镇世代传唱,经久不衰。这位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曾在古镇当中度过了她美好的少年时光,也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出生于明弘治九年,父亲是旧州的土司。那时,广西土司管辖的壮族地区有一种风俗,家里如果有男孩出生,父母会在孩子的床头,悬挂一块与男孩体重相等的铁块,孩子长到十多岁时,父母就把这块铁打制成刀,让孩子练习武艺,这些训练有素的男孩,就是广西俍兵的来源。虽然岑花是一名女子,但她却从小喜欢和自家的兄弟们一起舞枪弄棒,父亲见她有天赋,便允许她跟随家中的男子们一起学习各种武艺,研究布阵、攻击、围歼等用兵之道。
长大后,岑花嫁到了田州,婚后改名瓦氏。由于丈夫也是当地的一名土司,拥有一支俍兵队伍,瓦氏夫人便利用自己所长,帮助丈夫训练士兵。为了培养俍兵的集体观念,瓦氏夫人命人照着壮族的木履式样,制成长鞋,7名士兵同穿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俍兵们在练习时,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
在瓦氏夫人的严格训练下,她的俍兵队伍骁勇善战,声名远播。明嘉靖三十三年,中国沿海频遭倭寇侵扰,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没能取得成效。于是,嘉靖皇帝下令征调广西各地土司,带领俍兵前往东南沿海联合抗倭。当时,瓦氏夫人的丈夫已经去世,儿子和孙子也相继战死沙场,身为土司继承人的曾孙只有四岁,根本无法带兵参战。国家危难之际,为了民族大义,已经58岁的瓦氏夫人挺身而出,向督府上书,主动请缨,要求代孙出征。
“当时她体格还是挺硬朗的,所以朝廷对瓦氏夫人的要求,知道她有胆力,知道她勇敢,知道她有武艺,所以就同意了她的请求,给了她一个称号,叫做‘女官参将总兵’。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率俍兵6800人,跋涉千里抵达浙江前线,当时,正值倭寇2000多人来犯,一支明朝军队被敌人围困,危急时刻,瓦氏夫人奋勇当先,挥舞着大刀,率领俍兵冲进敌阵,撕破了倭寇的重重包围,解救出受困的将士。此役过后,瓦氏夫人的勇猛和俍兵的善战,得到朝廷的嘉奖,而她所创立的“瓦氏阵法”,也在战场上初显威力。
七人为一伍,是四个人负责拿枪刺敌人,三个人负责掩护刺的那四个人和割敌人的首级,同时旁边两组、两伍,左右两伍要掩护,起掩护作用。其后,明朝军队与倭寇再战于王江泾,在这次战斗中,“瓦氏阵法”大显威力,广西俍兵割敌首级1900级,歼灭倭寇4000多人,这是明朝抗倭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彻底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面。瓦氏夫人率领广西俍兵屡战屡胜,极大鼓舞了东南沿海军民抗倭的斗志,她创立的“瓦氏阵法”,被收入明代抗倭兵书《江南经略》,影响并演变成了后来戚继光所使用的“鸳鸯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