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次对城市功能区进行立法保护 生态涵养区将推产业“正面清单”

“我们村的樱桃、小米、蔬菜,不打一滴农药,不施一点化肥!”站在600亩樱桃园前,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党支部书记王义江,向来往游客立下保证。也因为这一特色,金叵罗村办起了开心农场,建起了网红民宿,每年引来十几万游客,成了名副其实的田园综合体。

这恰是北京生态涵养区变迁的佐证。《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6月5日开始施行。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落实好条例,本市将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正面清单”及其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做什么、怎么做”,推动特色农林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业态发展。

  5年腾退土地超2000公顷

几年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特色,让金叵罗村吸引来4位“海归”,办起了一家名为“飞鸟与虫鸣”的体验式农场。每逢节假日,城里的家长们就会带着孩子到这里体验,帮小鸭子搭建游泳池、给蚯蚓喂食、辨识田地里每一棵植物的“身份”……

“来之前我们特意检测了金叵罗村的水和土,一些指标甚至堪比自然保护区。”飞鸟与虫鸣农场创始人李一方说,这一田园特色为农场引来大量“铁粉”,第一年就实现盈利。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处农场过去曾是养猪场。从2012年开始,金叵罗村彻底转型建设田园综合体,走“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路子,成功打造1000亩小米种植园、600亩樱桃园,开发建设特色品牌民宿以及农耕体验区,每年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1800万元。

这是北京生态涵养区“以退促进”的缩影。“生态涵养区坚守功能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以退促进。”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退”的方面,2017年以来,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累计拆违腾退土地2046.9公顷、疏解一般制造业246家,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进”的方面,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扩大,2020年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高于全市17.6个百分点,真正成为“后花园”“大氧吧”。

  数字经济列入适宜产业

早在2005年,本市就创新设立生态涵养发展区;2017年的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则去掉了“发展”二字,调整为生态涵养区,更加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6月5日开始施行的条例,是北京首次对城市功能区进行立法保护,标志着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走向法治化、规范化、长期化。”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生态涵养区适合做什么?

此前,生态涵养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9年,生态涵养区5区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20个百分点。

下一步,本市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保障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对于备受关注的适宜产业发展政策方面,本市也将聚焦产业准入、规划用地、投融资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在现有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即“负面清单”)基础上,牵头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正面清单”及其相关政策措施,明晰产业发展的模糊地带、解决产业发展的堵点问题,进一步明确“支持做什么、怎么做”,大力推动特色农林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森林康养、数字经济、科创智能等业态发展。

  旅游瓶颈道路将打通

根据条例,本市将统筹制定生态涵养区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上述负责人介绍,本市将聚焦生态涵养区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旅游瓶颈道路及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产业园区等领域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安排实施一批建设项目,从“软”“硬”两方面环境、“输血”“造血”两个维度提升生态涵养区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同时,市发展改革委将协调市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森林、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让补偿资金更多惠及乡村和农户;将统筹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可度量、可交易、可变现,将生态优势更加充分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助力生态涵养区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加快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两山”理念实践创新路径。(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