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白酒业,特别是酱酒业来说,维护名声,维护大众对其工艺、品质的信赖比什么都重要。

文 | 鱼非子

前日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篇金融大神所撰的文章,说中国正面临严峻的输入性通胀。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到列举国内多家停产止损的企业,再到国家加大粮食储备力度,林林总总,颇令人信服。

随即,这位大神在文中给出了普通百姓避免资产缩水的法门,第一个就是在股市“吃药喝酒”,并长期持有。

作为一名存款寥寥的黔首,尽管对股市一窍不通,但事关家财大计,笔者还是对股市的“吃药喝酒”进行了一番了解。

概而论之,意思就是股市里的医药业和白酒业比较生猛,可以穿越牛市和熊市,而且长远向好。

研究了一下,从2000年起,A股一共出现了7次较大规模的“吃药喝酒”行情,分别是:

2004年9月-2005年6月;

2007年11月-2008年9月;

2009年3月-2010年12月;

2011年4月-2011年9月;

2012年1月-2012年7月;

2015年4月-2016年5月;

2019年至今。

经20年而不衰,这就很有点厉害了!

医药和白酒既为A股的两大明星,那么,它们合而为一又会怎样呢?

远有背靠天士力的国台,近有步长集团投资4万吨酱酒技改扩产。

酱酒热风起云涌,各路资本纷纷涌入,相较而言,医药业的跨行似乎更具优势。因为,医药行业自带健康、严格的标签,譬如国台的“健康”战略,以及“用做药的标准做酒”——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酱酒品牌背书,从而解决质量信赖的问题。

反过来,投资酱酒产业,无疑也能为在A股上市的医药母公司加分添彩,助其进一步扩容。

更想深一层,无论医药还是白酒,在A股上长线吃香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人们的信赖和信心。

医药业,人们相信其制药的严谨和社会的刚需;白酒业,人们则相信其工艺质量,以及其溢价增值的能力。比如酱酒的“12987”工艺和五年生产周期。

人心,是最牢固,也是最脆弱的根基。

《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在鹅城积威日久,没有人敢于反抗。然而,把假的黄四郎当众砍了头之后,即便黄四郎仍然健在,也无法阻止揭竿而起的百姓了。

这就是名头倒了的可怕结果。

对于白酒业,特别是酱酒业来说,维护名声,维护大众对其工艺、品质的信赖比什么都重要。穿越牛熊也好,“喝酒吃药”成了股市的口诀也罢,这些都不足为恃。

巨利之下,把没放够时间的酒拿出来卖,甚至用碎沙酒、翻沙酒冒充坤沙酒的破事儿已成为行业半公开的秘密。这些行为的危险性之大,远超想象。

尤其是在全国酱酒化的背景下,鱼龙混杂,很难靠仁怀一地的强硬措施正本清源。

秦池殷鉴,但愿不要有某地的酱酒企业,成为被砍头的假黄四郎;但愿好不容易买点股票的我,不要成为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