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眼日

2021年6月6日是第26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01

加强全民爱眼意识 提高民族健康素质

02

爱眼护眼始于心 科学用眼践于行

03

保护视力 从小做起

04

积极防控近视 共筑光明未来

05

普及白内障手术 重现年轻“视”界

06

眼底一张照 眼病早知道

对于人类来说,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作为我们的伙伴,它一生形影不离。但人生路漫漫,难免会有病痛,如成年后可能会有近视、视网膜病变、过敏性结膜炎、干眼、视网膜脱离等等,接下来,一起来关注一下眼底病的危害吧。

01

这些眼底病对视力损害大

眼底病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害的主要病因,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对视力损害较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这是糖尿病引起的重要并发症,是世界范围内工作人群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在我国的糖尿病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24.7%~37.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到晚期可引起视力丧失,甚至剧烈眼痛。

视网膜静脉阻塞

这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位视网膜血管疾病。常表现为无痛性的视力下降,可合并视物变形等症状。

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年龄大于50岁,是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出现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致盲性眼底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特别是患有高度近视者。发病初期可有眼前闪光感及黑影飘动,逐渐发展为眼前固定黑影,视力明显下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患者视力突然下降,像突然关灯一样。多发于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病的老年人,需及时就医,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生后90分钟内。

飞蚊症

多见于老年人和近视患者。临床表现为眼前出现黑点,会随着眼球的转动而移动,像飞蚊一样,有线状和团状。一般多在注视白色墙壁等较为明亮的背景时发现。

02

哪些人群需要定期查眼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底是全身疾病的窗口。视网膜的血管和视神经是我们全身唯一一处肉眼可见的血管和神经,通过对眼部的检查,有助于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诊疗和用药。

眼底病患者最通常见的主诉是视力下降或者视物模糊。这种视物不清往往表现为看远、看近都不清楚,而且通过戴眼镜无法帮助提高视力。若排除了角膜病、白内障和青光眼等疾病,如果还找不到原因,就需要到眼底科就诊了。

没有视力下降,需不需要检查眼底呢?答案是,预防筛查必不可少!以下几类特殊人群尤其应该注意定期检查眼底,有问题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老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年龄增长,眼睛老化过程中可伴发玻璃体后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静脉阻塞、老年黄斑变性等眼底病。定期检查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早期干预、避免失明。

高度近视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近视患者逐年增加,近视对视网膜的危害不可忽视,尤其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引起眼轴增长,从而产生一系列眼底改变,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等,都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存在致盲的风险。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散瞳眼底检查,查找是否有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等隐患。

糖尿病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1型糖尿病患者有99%、2型糖尿病患者有60%以上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先要注重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其次就是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专科治疗,可以使90%的患者避免严重视力下降。

1型糖尿病患者应当在诊断5年后开始接受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每年复查一次;

2型糖尿病患者应当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就接受筛查,并且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应缩短随访间隔时间。

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怀孕后需要在妊娠早期就接受眼底检查。

高血压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血压患者中大约70%会发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其发生和患者的年龄、血压控制的好坏密切相关。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有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年都要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尽早治疗。

有系统性疾病或长期服药者,患有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病、肿瘤等系统疾病,可能在眼底有异常表现。长期服用对视网膜有毒性的药物例如羟氯喹、乙胺丁醇、他莫昔芬等需要定期检查眼底。

03

几大护眼疑问,答案在这里

近视导致失明的几率有多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 许迅教授:

最近几年,每次门诊都能见到因为高度近视眼导致的眼底并发症,他们的视力受到了严重损害,有些甚至因此失明,而现有的医疗技术并不能完全使他们恢复健康。从这点上看,近视带来的后果是很可怕的。目前,近视性的眼底并发症已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年人低视力和盲的主要原因。

激光近视手术可以治疗近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 许迅教授

现在有个误区,认为激光近视手术可以治疗近视,但是,即使激光手术可以矫正近视,摘掉眼镜,也不能改变已经变形的眼球和病变的眼底,不能降低盲和视力损伤的风险。从这点上来说,预防近视、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速度极为重要。

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会使视力愈来愈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坚持不配戴眼镜,认为“一戴就拿不下来”,以后度数会加深。大错特错!一般来说,如果确认已经近视,经过眼科医师验光,佩戴度数合适的镜片或隐形眼镜,避免过度用眼,在合理用眼的情况下能避免度数持续加深。

频繁使用电子产品如何护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 王宁利教授:

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电子产品国家评估标准、行业标准的设定,保证生产的电子产品质量是合格的。加大电子产品市场的监管,保证我们使用的电子产品是正规的,加大科技创新研发,使我们应用的电子产品是具有护眼功能的。

另一方面,需要倡导在与时俱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进行爱眼科普知识的宣传,使大家都能够知道如何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比如,应该有意识地控制青少年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学龄期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学习一节课的时间,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其次,要注意姿势,使用电子产品应当与看书一样,坐端正,也要遵守“一尺、一拳、一寸”的要求。此外,不要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环境要有充足照明,屏幕也要调整到合适的亮度。现在很多人习惯晚上关了灯躺在床上玩手机,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要避免。

04

预防眼底病,我能做啥

想要预防常见眼底病,保持以下这些健康生活习惯很必要:

健康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吸烟和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饮食与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等眼底病密切相关。合理膳食、积极摄取有利于视网膜健康的食品,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提倡戒烟和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但需要注意的是,完全素食容易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眼底病变。

适当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但高度近视人群、老年人因玻璃体液化,建议应避免激烈运动,以减少因此导致的视网膜脱离风险。

避免用眼过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应特别注意避免用眼过度。有家长认为,近视度数加深并没有额外危害。殊不知,幼年近视、长期用眼过度可演变为高度近视,并且非常容易继发严重眼底病变。除了青少年、IT从业人员、老师、会计等需要持续近距离注视者都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例如近距离学习工作后可以采取远眺、眼保健操等护眼方式放松双眼。

充足睡眠、阳光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持充足睡眠和阳光心态有助于眼底健康,生物节律紊乱、长时间夜间驾驶、持续焦虑、过度疲劳等可能诱发免疫相关眼底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

远离有害光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研工作者切记要严格佩戴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意外损伤。

此外,可见光和一部分紫外线可以穿透到视网膜,在阳光强烈的户外活动时,需要佩戴合适的遮阳镜、避免过量有害光线进入视网膜,以免视网膜和黄斑损伤。

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关注普遍的眼健康”,重视预防,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规范诊治,可以提高民众的眼健康水平。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编辑:潘文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