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这使得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印度的强大,离不开其国内众多的人口。印度不仅人口众多,民族也非常复杂,这给印度的统一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那么印度是如何将众多的人口和如此复杂的民族统一在一个国家内的呢?
01 统一印度有多难
印度的主体位于南亚的印度次大陆。百万年前的大陆撞击,使得印度的北部和东部分布着大量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影响了山脉两侧人口的交流,也使得北部的冷空气无法南下,造就了今天印度中部常年温暖的气候。
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喜马拉雅山脉除了阻挡北方的冷空气,还用它的雪水滋润了印度中部的平原,在此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人类耕作生活的地区,也是在这一地区诞生了印度最早的文明。而印度的南部则是干旱炎热的德干高原,在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年代,这里并不适合种植需要大量水分的粮食作物。
灌溉出了肥沃的恒河平原,随之恒河平原的肥沃也常让外来入侵者垂涎﹀
印度的西北部是干旱的沙漠和高原。但这并非不可逾越的屏障。从三千多年前的雅利安人开始,印度地区就经常遭到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一次次的入侵,给印度次大陆带来了多次民族大迁徙,造成今天印度血统混杂、人种繁多、文化多样的现象。因为这一现象,印度也被冠以“人种博物馆”的称号。
印度单单一个拉贾斯坦邦的人种分类就有如上十几种﹀
要把众多不同人种和文化的人长期统一在一起,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印度的婆罗门教更是将统一印度的难度再往上提高了一个等级。
婆罗门教本是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为了统治印度而创立的宗教。为了防止本地土著居民的反抗,祭师阶层在婆罗门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国王和军事贵族位于第二等级,略低于祭师阶层。这就使得印度古代的统治者无法彻底掌握、解释宗教,神化自己的权力。而民众也因此将国王当作从事政治这项职业的人,不会从心底崇拜国王。
肤色越白,种姓越高﹀
在拥有崇高的地位后,祭师阶层依靠婆罗门教严密的伽提组织把控住了印度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行政权力。信奉婆罗门教的村民只关心自己村里的琐事并听从村里婆罗门神职人员的号令,至于村社之上谁是统治者,他们并不关心。因此在古代的印度社会中,每个村社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个体。这就使得古代印度王国的政令难以深入到基层。
婆罗门在村社之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也导致了印度“皇权不下乡”﹀
并且婆罗门教极其严格的种姓制度严重限制了印度的社会流动,使得官僚阶层长期被某部分人垄断,导致古代印度的国王无法建立一套归属中央政府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官僚体制。而这些依靠种姓制度垄断官僚的阶层,与最高的统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半合作的关系。他们只关心自己这个职位和自己阶层的事情,至于谁是最高统治者,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并不在乎。
种姓制度属于印度的老传统了,这也导致很难有群体去抗衡传统的力量﹀
在婆罗门教的影响下,古代印度的最高统治者实施着一套“专制”但无法“集权”的体制。在统治者统治能力强,并且手里握有强大的军队之时,婆罗门祭司和底下的刹帝力官僚愿意暂时听从他的命令。一旦最高统治者能力低下,军队战斗力削弱,那么这些人便会脱离最高统治者的掌控,从而在印度全国迅速造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02 古代那些曾经试图统一印度的人
不配合的宗教加上复杂的民族,使得印度的国王要想建立统一的国家异常困难。在抵抗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孔雀王朝趁机崛起,并一路向东扩张。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王朝统一了整个印度北部,并且深入了印度半岛南部的德干高原,成为第一个统一印度的王朝。
阿育王通过暴力的方式统一了印度,但他非常清楚,不能用暴力的方式治理印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阿育王将自己的家族成员派到地方去担任总督,并且建立了一个遍布全国的特务体系,用以监视地方。除此之外阿育王还建设了从都城华氏城通往各地的道路,便利了印度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
石雕也记录了当时阿育王试图利用特务体系,用以监视地方维持一统的努力﹀
阿育王非常清楚婆罗门教对于巩固统一的不利影响。为此他从印度众多的宗教当中选择了佛教,利用佛教当中众生平等的理念作为自己对抗婆罗门教的工具。可以说阿育王和中国古代的秦皇汉武一样,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过中国在秦皇汉武之后依旧保持统一,而阿育王的孔雀帝国在他过世便分崩离析。
孔雀帝国崩溃后,印度陷入到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中。在印度长期混乱分裂的过程中,婆罗门教的势力迅速发展,在吸收了佛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的教义后,逐步发展成了今天的印度教。
虽然贵霜帝国、戒日王以及阿富汗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苏丹国都曾试图再次统一印度,重现孔雀王朝时期的辉煌,但最终这些政权仅仅是称雄于印度北部,并没能建立长期稳定的统一政权。
在德里苏丹国衰落后,来自中亚地区的帖木儿帝国的后裔南下灭亡了德里苏丹国,在原先德里苏丹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当帝位传到第六代皇帝奥朗则布的时候,莫卧儿帝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奥朗则布依靠先祖的基业,积极开疆拓土。印度次大陆除了最南端的一小部分土地外,其余地区均被莫卧儿帝国征服。可以说奥朗则布在印度统治范围,超越了历代印度国王。
但奥朗则布终究只是用暴力将众多印度种族杂糅在一起,他厌恶印度教并竭力强推伊斯兰教的结果就是他每征服一个地区后就面临起义﹀
在南征北战之时,奥朗则布也不忘制度上的建设。为了巩固统一、维持统治,他在印度民间积极推行伊斯兰教。但奥朗则布的做法并没有成功,反而引起了帝国内部诸多印度教贵族的反叛。最终莫卧儿帝国在奥朗则布去世后,走向了衰落。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印度的地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了独立的王国或者半独立的土邦。印度又回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03 英国治下“统一”的印度
就在莫卧儿帝国衰落之时,来自西欧的英国人打起了印度的主意。1600年,在时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授意下,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殖民印度的活动。随着英国实力的增强,英国在印度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先是击败了荷兰和法国这些竞争者,之后以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为基地,向印度内陆渗透。
先做军火生意,让土邦们打起来﹀
印度内部分裂割据的局面,也给英国人的入侵带来了便利。一方面分裂的印度无法集合全印度反抗英国人的入侵。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土邦和独立小王国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英国人便利用这些矛盾,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迅速征服了大量的印度土邦和小王国。18世纪上半叶,整片印度次大陆借着英国人的手,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完成了统一。
在英国人的眼里,整块印度次大陆是英国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管理好印度,让印度更好地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服务,便是英国殖民者最核心的任务。由于当时的印度人并没有受过英国式的教育,所以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官基本由英国人垄断,这使得印度本土的部分精英阶层无法直接插手全印度的治理工作。
只是培养了一批熟悉印度各邦情况的“带路党”﹀
在印度大起义之前,英国主要依靠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管理。而收税便是东印度公司最主要的业务,为此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每个县都设置了收税官。虽然收税官的主要工作是收税,但为了更好地完成税收工作,收税官还要负责当地的民事、司法以及治安工作。1854年,英国殖民者还在印度建立现代文官系统,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录取基层官员。
通过对文官系统的把控,英国逐步巩固了其在印度的统治。在镇压了印度大起义后,英国政府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印度改由由英国女王任命的总督直接统治。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印度次大陆修建了大量的铁路。一方面加强了印度各地的交流,另外一方面英国的印度殖民当局对全印度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为了减少自己的统治成本,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与印度土邦王公合作的方式统治印度的基层地区。英国殖民当局要求土邦王公向英国效忠,并配合推行殖民当局在印度的政策。同时英国不过度干涉土邦内政,并且每年给予土邦王公一定的年金。
于是在英国的统治下,整个印度形成了英国人垄断上层,而偏远基层则为土邦王公和英国殖民政府共治的特殊体制。
“土大夫与英国人共天下”﹀
04 现代印度的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苦于实力下降,无力维持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于是同意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英国按照《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部分。新成立的印度共和国接管了原先英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大部分非穆斯林聚居区。
1947年刚刚成立的印度共和国的实质就是当初的殖民政府官员换成了印度人,印度的基层仍然由封建土邦王公控制。甚至个别强大的土邦还谋求独立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英国积极与新生的印度政府一起对土邦王公做工作。最终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软硬兼施下,这些土邦王公放弃了独立,向新成立的印度政府移交了相应的权力。
曾经和英国人喝下午茶,如今和印度政府喝下午茶,没毛病﹀
在稳定局势后,印度政府便开始对土邦动手。将小的土邦划入临近的一级行政区,较大的土邦则合并在一块,成立由中央直辖的一级行政区,由各原土邦的王公成立的土邦联盟理事会进行管理。1950年印度根据相应的法律,将全国的土邦改组为28个邦。不同类型的邦,印度中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土邦甚至还拥有本邦的军队﹀
1956年,印度政府又实行省邦改组计划,取消了所谓的土邦联盟,每个邦仅保留有限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其余的权力均由印度中央代行。至此造成印度分裂割据的土邦问题终于解决,印度由此建立起一种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联邦体制。
而原先的土邦王公在交出权力的时候,与印度政府签订了相应的协议。印度政府每年将给这些土邦王公一笔年金,并保证他们在自己原先的邦内享有礼仪性的特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印度逐步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而印度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强,甚至超过了其他一些同为联邦制的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基本不会再像古代一样形成分裂的局面。
但以构造敌人捏合成的种族主义能否把印度各邦紧紧联系在一起,尚是个问题﹀
然而随着印度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2014年2月20日,印度上议院通过法案,批准将南部安得拉邦的部分区域分离出来组建新的特伦甘纳邦( Telangana ),成为印度第29个邦。
特伦甘纳邦前身是印度的第五大邦安得拉邦的特伦甘纳地区。该地区的财政税收贡献约占安得拉邦的76%左右。几十年以来,该地域的泰卢固语族群族由于认为在财政、就业和公职等方面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一直要求从安得拉邦独立出去。目前,除了特伦甘纳地区以外,目前印度国还有多个地区要求独立建邦。特伦甘纳的独立建邦,有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独立建邦浪潮。
纵观印度历史,每当印度遭遇外来入侵时,都会出现迅速统一,如亚历山大东征后的孔雀王朝和英国殖民后的印度。当和平,哪怕短暂的和平降临,民族主义或宗教势力总是趁机抬头。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抗与叫嚣,实则也是印度对内稳定的“良药”。
参考资料:列国志.印度 . 任佳、李;剑桥现代印度史 .丽芭芭拉.梅特卡夫 托马斯.梅特卡夫;印度通史 ;林太;印度史 . 赫尔曼.库尔克迪特玛尔.罗特蒙特;高级印度史 . 马宗达.赖桥杜里 卡里金达尔.达塔;二十世纪前半期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政策的特点 . 孙玉玲;论印度被英国殖民政府的内在原因. 张立省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