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临近,“高三学子撕书”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

据媒体此前报道,6月4日,湖北襄阳某高中教学楼内,学生们撕掉的书纸满天飞舞。一名老师称,学生们高考前压力大,但并不提倡这种方式。

对此,有的网友认为“高三学子撕书”很正常,是毕业季释放压力的体现,但也有网友认为撕书对于环境卫生造成过大压力。此外,还有网友调侃称,“万一复读还要用到咋办”。

事实上,针对“高三学子撕书”,媒体此前也曾进行过分析、议论。

譬如,《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6月刊发的一篇题为《考后撕书,这一场狂欢》的文章解读称,“中国考生的撕书狂欢,首先是高考制度的压迫性决定的……大部分学生既无法脱离高考制度(出国),也无法改变它,更不敢把教导主任揪出来拳脚相加,只能把目光投向没有生命和反抗能力的书本、试卷,撕书也就成了学生最直接的、最低成本的宣泄方式。”

文章也同时指出,“这一病症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文凭社会的‘通病’”。因此,作者也得出结论称,“考生撕书就只是一场让人同情的狂欢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更无须口诛笔伐”。

《中国青年报》2016年5月刊发的《给高考降温才能让撕书退场》也持有类似观点:“一般来说,社会、学校都保持着宽容的态度。首先这不违法,每个人有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撕书毕竟是撕自己的书。其次,大家都知道高三非常辛苦、压力很大,也愿意让这些学生发泄一下。最后,撕书多少有点像古代打仗之前的祭旗仪式,它表明的是一种必胜信念,类似于破釜沉舟的姿态,就是表达我把后路断了,不复读了,这一次就要成功。”

不过,文章也认为,“虽说撕书可以理解,但它不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方式。高考这一关确实很艰难,但是人的一生中还会遇到很多更难过的坎儿、更艰巨的考验,它们哪一个都不比高考轻松。”

而光明日报客户端2020年7月刊发的《高考结束撕书为哪般? 疫情下考生的心理疏解刻不容缓》时评文章则更为关注撕书行为背后的心理压力。

文章指出,“撕书背后其实有考后放纵,也有抑郁暴躁、焦虑茫然的多种心理问题,而近年疫情的影响,也容易导致这些情绪的放大。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都应该多给年轻学生劝解和疏导……要让高中生转变思路,明白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大学并不是高考之后可以高枕无忧、上课睡觉、躺着拿文凭的地方。高考的结束只是人生的又一个起点,更高、更难、更有意义的新征程还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