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苦乐年华

文/尹燕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早,二哥和妹妹相继打来电话,告诉我, 妈妈脱离危险期,可以坐在椅子上和大家交流了,我的心里骤然畅快温暖了许多。

从妈妈心力衰竭突报病危,我由赶回老家看望,已经两月有余。这期间,不能守在床前,我时刻牵挂着妈妈的病情,也常为她默默祈祷。然而,每当想起躺在病床上,依靠氧气维持生命的妈妈呢喃说出的话语:“不要为我担心,我一辈子都没有向苦难服过输”,总是让我下意识地觉得,妈妈一定会以顽强的生命力化险为夷。

妈妈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与她早年的坎坷经历是分不开的。她30出头就独自承担生活的重负,拉扯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相依为命,用辛勤劳动和27元的微薄收入支撑起了一个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湖北均县(现为丹江口市)医院担任护士的妈妈,被派到一个区卫生院担任妇产科医生,并负责妇幼保健工作。面对工作生疏无从着手和子女多无人照料的双重困难,她没打折扣就接受了组织安排。只上过四年学的她,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刻苦钻研相关知识和接生技术,很快由一个外行变成妇幼保健工作的行家里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及新法消毒接生,是当时国家推广的一项新技术,但不少农民对此持有怀疑态度。妈妈便深入到各个公社,手把手进行传帮带,建立起一支由公社保健员、大队接生员组成的新法接生队伍,她走到哪里也把新法接生工作做到哪里。有个大队的产妇沿用旧法接生,导致婴儿患破伤风死去。怀上二胎害怕再出问题,一家人提心吊胆,经常去求神拜佛。妈妈听说后,连续三次上门检查胎位,并约定要亲自为她接生。结果经妈妈施行消毒法接生,大人孩子都平安健康。当妈妈回访时,孩子的爷爷奶奶迎到村头,连声说“感谢毛主席培养的好医生,给我送来个孙娃子”。这件事在区里迅速传开,新法接生赢得民心,人们也记住了姜瑛医生这个名字。

每次听妈妈说起出诊的往事,我就会联想到电影《春苗》的主题歌:“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泛着泥土香”,那不是当年妈妈工作的真实写照吗?作为区里唯一的妇产科医生, 妈妈的脚步踏遍了全区的9个公社50多个大队。那时农村没有电话,生孩子遇到横产、产后大出血等情况,家人都要到区上请医生。无论白天黑夜、酷暑寒冬,只要群众有需求,妈妈总是背起药箱就出发。一路山丘沟壑,有的村连条便道都没有,她常常一跑就是七、八十里。到了产妇家顾不上喘口气,马上进行难产处理。经常忙到夜半三更,又一个人提着马灯返回卫生院,稍不注意就会摔跤、走岔路,有几次过河时突遇河水猛涨,要不是反应快,险些被大水冲走。有时出诊归来, 又有产妇家属在家门口等待, 她二话不说跟着来人便再度上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怀揣一颗为父老乡亲服务的火热的心,妈妈战胜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在农村一待就是22年,县人民代表、年年的三八红旗手……成就了她人生中最耀眼的时光。

“姜姨见证了数百上千个新生命的诞生。50多年前,是她辛辛苦苦把我接到这个世界上,她是我最亲的亲人,我要竭尽全力让姜姨多过一阵好日子”,在妈妈病床前,主治医师杨院长动情的对我这样说。据说当年得知妈妈调回县里工作时,许多公社、大队的乡里乡亲,有的还抱着孩子,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行,难舍难分的场面十分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身单力薄的职业女性,妈妈煞费苦心对家庭的付出,我们没齿难忘。在农村的那些岁月里,妈妈常常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她精疲力竭出诊归来时,无人照看的子女或者跑的无影无踪,或者饿的饥肠辘辘。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妈妈在家准备团年饭,有农户来告家人难产。天正下着大雪,她放下厨具就急忙出诊去了。待平安接生后,天也麻麻亮了,妈妈惦记着子女们,在雪野跋涉了2个多小时,赶回家已是大年初一清晨,眼前的一幕却让她难以淡定:等不到妈妈,大哥和我跑出去看别人家放鞭炮、贴春联,二哥和妹妹则噘着嘴坐在门槛上怄气:他们饥饿难耐,只好自己动手做起了玉米糁,手忙脚乱竟把挂在墙上的煤油灯碰到饭锅里……妈妈心痛地擦去孩子脸上的泪水,当即放下药包,重新操持起昨晚没有做完的团年饭……

严酷的现实使妈妈寝食不安,她暗下决心:“工作再忙也不能影响孩子们的成长”,但她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隐忍着焦虑冥思苦想解决的办法。也是机缘巧合,恰逢在新疆工作的二姨回乡探亲。二姨曾生两女均因病夭折,同外婆谈起想要个孩子。外婆马上想到我家的情况,便向妈妈提出能否减少点压力,由二姨帮助抚养一个孩子。妈妈虽然有些于心不忍,但是经过反复权衡,还是决定把尚无自理能力、最令她放心不下的我过继给了二姨。结果如她所料,我在养父母的关怀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顺利地成家立业,妈妈的良苦用心收到了真情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不久,妈妈把颇具绘画天赋的大哥也送去新疆兵团谋求发展。到七十年代中期,在湖北老家,从来不向人低头的妈妈三番五次找到有关部门,使擅长文字的二哥工作得到妥善安置。1982年,谢绝了单位领导的挽留,妈妈依依不舍地放弃了一生钟爱的医务事业,从县妇幼保健院提前退休,由妹妹顶替上岗。妈妈的一系列筹划安排,为儿女们的人生铺平了道路。一晃几十年过去,大家不负妈妈厚望,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了值得称道的业绩。每每聊起这些事,对于妈妈当年的眼光和决断,兄妹四人依然钦佩不已。

“你们每家都好,每个人都好,就是我的幸福,我就活的安心。”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退休之后,每当子女电话问候,她总要先入为主,问我们每个人的情况都好吧,然后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心得,告诫我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的话朴实无华,却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日常妈妈最在意的,是少给子女添麻烦。身板硬朗的那些年,二哥妹妹们不放心她独自生活,多次提出让她和子女们住在一起,她说还没到要人照料的地步。及至生活不能自理时,她宁愿自己花钱请保姆,也不肯拖累子女。对于自己的生活,她总是报喜不报忧,好像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不如意的事。其实,家里一些需要爬高上低的力气活,她都不愿告诉子女,而是悄悄到外面请人帮忙。就连子女回家做些抹桌子扫地的家务,她也会不高兴地说:“我这个人闲不住,你们把活干完了,我可要难受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休在家,除了读书看报看电视,妈妈把心思更多的倾注到对晚辈的关爱上,有件事使我难以忘怀。几年前,我做过一个前列腺微创,手术期间突然心律失常,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观察了一晚。不大的一件事,妈妈得知后情绪激动,心急火燎地催促妹妹快点找辆车,说要来襄阳看我。这个要求自然不可行,又要寄钱过来。我不同意,她就在电话上讲起了道理:“都说母子连心,你遇到那么大的危险,我怎么能袖手旁观?五百元虽然不多,这可是妈妈的一片心呀”。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叫我确实再无推托的理由。之后妈妈每隔两天就要通一次话,又是询问恢复情况,又是提出一些用药及调理的建议,直到我痊愈出院。一个疾病缠身的耄耋老人, 还在日夜牵挂着几十岁儿子的健康,世上可能只有母爱才会这么执着吧。

人说,大爱无痕。每当二哥和妹妹讲起妈妈教育晚辈的事,也是感慨良深。那还是他们的两个女儿在丹江上学时,负责放学接送的妈妈发现孩子有时贪玩,作业不认真,担心孩子因父母溺爱影响学习,索性做出了一个似乎不近人情的决定:不再让二哥他们插手,完全按她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校外管理。没几天,孩子们就受不了了,哭着闹着不想再到妈妈那儿去。可是她毫不迁就,也不许大人们求情。逐渐,在妈妈的督促训导下,两个孩子体会到严厉背后的挚爱,由抵触到适应,养成了自觉学习、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后来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一个到国外发展,一个当了北京某外语院校的教师,让当初颇有想法的二哥妹妹喜出望外。现在两个孙女探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助力她们成才的奶奶(外婆)。每当这时,妈妈都要高兴的问这问那,脸上全是笑意。

人生无常,度过了一段清静的时日,年逾八旬的妈妈,又被接踵而至的疾病无情缠绕。先是2005年,左眼患红膜炎,医治无效失明;七年后右眼又得了青光眼、白内障,经省、市医院诊断,需要手术治疗,因妈妈眼压高难以实施,从此只能与黑暗为伍。2016和2017年,她在家里摸索着想做点事,绊到门坎又先后摔了两跤。第一次右腿骨骨折躺了3个月;第二次更严重,左腿髋骨骨裂连身都翻不了。如此沉重的连续打击,即便年轻人也难以承受,但是内心强大的老妈,从未说过一句沮丧的话。十几年来,她以惯有的坚忍和开朗,应对着命运赐予的一次次磨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春节将临,妈妈双目失明才两个多月,当大家还在为她今后如何面对生活而担忧时,却接到她委托二哥打来的电话,通知外地的家人都要回去团圆。与往年不同的是,再尝不到她亲手烹制的美味,团年宴也改在酒店举办。从家里出来下楼梯时,我要上前搀扶,妈妈拒绝说:“不用,我早就习惯了。”自己一只手扶着栏杆,一步一顿地走了下去。上餐桌后,她两眼茫然、面容疲惫,却笑吟吟地接受着大家的祝酒,然后把眼病治疗过程中子女们的关心照料挨个褒扬了一遍。真没想到,经受着病痛,老人家还能把一些小事记得那么清楚。酒宴过半,妈妈提出要用唱歌助兴,率先唱了一曲早已准备好的《茉莉花》“抛砖引玉”。儿孙们自然不会辜负她的良苦用心,纷纷展露歌喉,一时间气氛热烈。妈妈和着大家的演唱拍着手,忽然发出一声感叹:“合家团聚真好!我要为自己的健康加油,好让每年都能这样快乐无忧。”

妈妈第二次摔伤之后,医生告知,老年人不易恢复,要有长期卧床的思想准备。可是刚过一百天,妈妈就执意要起来。不料脚一沾地,钻心的疼痛使她差点叫出声来。想扶着别人的肩膀走几步,100多斤体重压得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也承受不住。二哥妹妹们看的心疼,劝她继续治疗一阵再说,她的回答很坚决:“不行,这个病等不得,怕痛就再不能走路了!”体验几天后,她终于找到了依托固定物体进行锻炼的方法。自己慢慢地挪下床,要么靠在墙上,要么扶着桌椅,双脚一点一点交替着往前移。往往走不了多久就大汗淋漓,停下来喘口气又坚持活动。一天、两天,一周、两周……练步从未间断。3个多月过去了,肆无忌惮的疾病在她的毅力面前终于败下阵来。当前来复诊的医生看到妈妈甩掉拐杖独立行走时,连声夸赞:“了不起!了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好强的妈妈又开始我行我素。“有保姆照顾我,你们都不要守在这里了”。放了子女们的假,她摸索着恢复了井然有序的生活:上午在阳台、卧室之间来回踱步,每天至少要活动2至3个小时;稍事午休后,打开心爱的收音机,收听湖北电台的“老人天地”;晚上6点, 接着收听中央电台新闻纵横节目。

有人来看望,关心国家大事的她,总会不失时机地和大家一起分享听到的新鲜事,抒发对时事政治的见解。固定活动之余, 妈妈还喜欢唱歌和背诗词。唱歌自不必说,那是她的强项,八十年代以前的民歌张口就来。但我好奇她是怎么学的诗,有次电话中她和我谈起,在左眼不济、室外活动减少后,她开始对诗词感兴趣,仅唐诗就学了100多首。这几年书报电视看不成了,便让二哥一句一句地教她毛主席诗词,现在已经会背20多首。说着话,她声情并茂朗诵起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嘿,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寻自己的乐趣,我已然悟出了妈妈思维持续敏捷的秘诀。

岁月沧桑,妈妈吟唱着一支豁达乐观、自强不息的歌,风雨兼程走过了95个春秋,儿孙们对她的经历津津乐道,她的精神激励大家锐意前行。我为有这样一个坚强的妈妈感到骄傲,也为她再次摆脱病魔的阴影而振奋。

祝愿妈妈早日康复,快乐生活,福寿延年!

作者简介:尹燕青,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光明日报.新天地》《散文福地》《旅游散文》《汉水》《襄阳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散文《狼犬火火》《鸿雁传来长长的爱》先后获得2019、202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