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15家教培机构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顶格罚款合计3650万元。被处罚的机构包括好未来(学而思)、新东方、作业帮、猿辅导、掌门教育等长期霸占大家眼球的行业巨头。

同样是6月1日,广州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对三家教育机构母公司合计700万元的顶格处罚,其中两家广州人很熟悉,卓越教育明师教育。处罚原因前者为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后者为虚假宣传。

6月3日,美股上市的教培机构公司,股价再度集体插水。咦,为什么我会说再度呢?

教培从业人员普遍的共识是:行业正在经历地震,并且这只是开端

这话题最近似乎比较热门,看了很多行业内外人士煞有介事的分析,有的八九不离十,有的纯粹扯淡。作为从业者,今天我也来谈谈这事。

01.为什么会地震?

这事儿又得搬出我看待教育问题的核心逻辑:国家制定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肯定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只要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不修理,只是时候未到。

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去产能”工作,就是教育整治的前车之鉴。说白了,就是过去为了经济高速发展,能够以牺牲一部分环境为代价,毕竟与环境比起来,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似乎是当务之急。

重工业,低端制造业,甚至接收“洋垃圾”,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那是因为我们没办法。

某种程度上,我国也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路,现在前半段走顺了,轮到后半段了。如果再不治理,影响的是子孙后代。于是现在环境保护成了重中之重,发展不能牺牲环境。

教育实则同理。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出现,无疑能够为公办教育分忧,一定程度上提升总体教育水平,尤其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校内获取不到的所需。其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特点,应该成为校内教育的有力补充。

但是,培训机构无论口号喊得有多响亮,它的背后就是资本,资本的首要目的必然是:赚钱。任由其无序发展的后果,往小了讲,会造成教育成本增加,教育乱象频生;往大了讲,会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让教育的公平性备受质疑,甚至动摇国家教育的根基。

这就影响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事当然万万不可,国家必须管。

而这一轮风暴对业内人士而言,其实并不突然,吹风都吹了好几年了,只是不知道会怎样管,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我印象中很多人真正感受到这阵风的威胁,首先始于以学而思为首的组织小升初“密考”引发众怒。

所以,说个题外话。去年有朋友问我教培股可以入手吗,因为看着个个家长那么焦虑,市场那么大,那不是躺着赚钱?我说:最好别碰,因为监管随时来。现在也没问,不知道他有没有入手。

02.教育机构老师却可有可无?

回到上面的问题,大家是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教育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一对一动辄数百块一个小时,一年六位数补课费并不稀奇。即便是大班课一个学期下来怎么也得三千起步,机构还有不赚之理?

巧了,各大资本财团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们疯狂地往教育板块砸钱。

但是现在,大多数教育机构还真不赚钱。不仅不赚,还亏出天际。

那是因为资本不像我们这般短视。既然是大有可为的行业,怎样才能利益最大化?恭喜你答对了,垄断!

为了日后的垄断,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它们控制之下的教培机构,不惜恶性竞争,以本伤人,抢占市场,一如外卖、共享单车、打车、买菜等行业的做法。不怕亏钱,就怕份额上不去,比的就是自己和竞争对手谁先扛不住。

问题是,ofo倒了,你顶多就亏个199的押金,一家培训机构倒了,得有多少家长血本无归?

另外,他们信奉这么一条真理:你只要买了我9块钱的引流课,拿了我一堆精美赠品,他日我就有本事让你百倍、千倍、万倍奉还。

靠的是什么?什么都有,包括无下限的销售,无下限的洗脑广告和水军,无下限的虚假宣传——唯独不是靠他们所宣传的名师

教育机构,大量的预算花在了宣传、营销、包装、销售人员等方面,而真正应该成为核心的教研和教师,占比极低。

做好教学,才能做好口碑,反过来吸引更多的生源,做大做强,这是我们普通人的逻辑,其实可能也是某些行业巨头创始团队的初心。

但是,一旦被资本挟持,身不由己。因为教学上的投入注定风险高,见效慢。传统线下授课,培养一个负责任且经验丰富的好老师得要多久?一个老师满负荷工作又能覆盖多少学生?万一老师跑了,血本无归。倒不如搭建一套万能教学体系,然后重金聘请一群牛x的销售(咨询师/课程顾问),外加一套万金油售后(班主任),产能要高得多。

线上授课同理。不同的只是线上可以支撑的学生体量几何增长,因此头部机构少数明星教师能够获得高薪而已。而在成本投入上,线上授课会更依赖广告投放,更依赖销售。

说实话,对这些大机构而言,尽管他宣传的是各种名师,但那只是因为家长爱听,只要销售给力,家长没意见,拴条狗上课也不是问题,老师根本是多余的。

拴条狗当然是夸张了,但几年后发展出经过精心包装的AI机器人老师,在营销套路和强力销售的作用下,家长依旧交着一年五六位数的培训费用,我丝毫不觉得奇怪。

中华文化数千年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现在你竟然告诉我,对吃教育这行饭的机构而言,老师是多余的?是的,这是教培机构背后的资本所渴望的。

一旦竞争者相继退场,少数几家机构形成垄断之势,你认为他们会加大教学投入,还是极尽所能压缩老师成本或者升价,以求更大的利润呢?这个问题,你可以问问美团外卖的商家。

03.校外教培机构何去何从?

顶格罚款,听着很严重?但实际上,区区几百万的罚款力度,对动辄年亏损1000000000(不用数了,10亿)以上的头部机构来说,简直九牛一毛。

2019年及2020年,掌门教育分别净亏损15.02亿元和10.09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由上年同期的203万元扩大至4.97亿元。

而且,处罚的机构只是市场监管部门,处罚的违规内容多为“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如果这样就结束了,别说地震,连刮风都算不上。

与此同时,6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通知》中的不少内容明确办学许可申请材料简化,办理时限缩短。

“培训机构要完蛋”纯属凭空捏造的无稽之谈。

既然不会完蛋,又要改变,那么从何入手呢?

短期内,各部门应该还会有所动作,继续出台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措施,并加大执行力度。具体可能会持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训机构收取费用方面的限制;

例如一次性收费上限或时长限制,对收费账户实施一定程度的监管;

2、宣传推广层面的限制;

例如央视下架教育机构广告,黄金时段减少其广告播放等;

3、机构所宣传内容的合规性监管;

也就是这轮顶格处罚的具体原因,整治离谱广告,广告宣传与实际情况货不对板等。

一位演员穿着学生装束,怒气冲冲质问家长为何不报名师带队的班,令自己成绩下降——宣扬这种观念的广告都能上线,简直离谱,而且还是一个教育机构。

但是,如果仅仅只有上述这几招的话,恕我直言,也只能缓解一下乱象频生的教培行业,但并不能治本。毕竟,只要能赚钱,办法总比困难多,资本在绕开监管收割利益方面的努力,一直都是那么令人感动。

要长远缓和甚至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从根源上入手。

浅层根源,是用更严苛的行政手段,限制教育机构的野蛮生长。因为教育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影响国运的大事,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但绝不能像众多其他行业一样放开给市场主导。

例如限制投资?划定教学教研占成本的比例?设立各地不同的课程指导价格?具体怎么做才合理可行,我真的不知道。

深层根源,肯定是解决需求问题,如果没有了这么庞大需求,压根就不需要那么多监管,到时候,教培机构会自觉地把服务做到极致。但解决需求问题,谈何容易,神仙也没法短期内实现。

大家或许能够发现,幼、小、初、高四个阶段,机构表现相对最冷淡的是高中。一是因为高中已经淘汰掉了一半的同龄人,相当于市场砍掉了一半;二是因为到了高中家长焦虑程度和对孩子的控制力双双下降,决定是否要消费的往往是学生本人而非家长;三是高中阶段学校能够提供更具针对性,更精细的教学,补习需求下降。

这里面的第三点,可能是未来的突破口。

经过中考的筛选,大多数学生被分配到大致匹配他们成绩的高中,整个学校(班级)的水平波动程度相对较低,容易施展教学。而脱离义务教育的枷锁后,高中学校可以合法合规地分层教学,开展晚修,周末补课。这样既压缩了学生课余时间,也提供了更精细化的教学。

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一来需要兼顾公平,所以入学讲求就近与随机;二来是资源有限,所以没有办法令所有学生都使用高中模式。

这种差异,再加上教育机构和房地产等既得利益者的极力渲染,就是导致课外辅导需求激增的原因。

所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绝非三五年内的事情。我有一种感觉,要扭转这个局面,可能需要等到适龄人口下降带来教育资源释放。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依然会过着一边骂培训机构,一边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上课的这种魔幻生活。毕竟找不到替代品,可孩子成绩也不能落下。

唯有希望,国家层面能够持续出手,至少不要像现在过去这些年一样让校外培训机构割(韭菜)的割,跑(路)的跑。

在整体趋势扭转前,唯有把教培机构严格关在笼子里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