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刘静妍)大运河江苏段,是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宝藏”地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从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江苏关于大运河的6个省级专项规划已全部正式印发,全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其中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对这项规划进行了解读。

布局:

着眼整体,提出“2+5”遗产保护空间布局

“水韵书香”的文化特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这些都是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江苏段夜景

规划着眼于江苏省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传承,以大运河主线及其主要支流为线索,对全省各类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梳理,归纳总结遗产主题、遗产线路和遗产片区,形成保护展示框架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谋划重点工程。

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一轴四核,三片多支流”的空间布局基础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提出以“淮扬运河”“江南运河”两个文化遗产重点组群,“故黄河-中运河”“通济渠-淮河口”“宁镇运河”“胥河-秦淮河”“两淮盐业”等五个文化遗产组群形成的,“2+5”遗产保护空间布局。

规划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首次提出以运河水系为脉络的遗产保护传承空间布局,根据遗产资源空间分布和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以大运河主线及其主要支流为线索,体现江苏各地文化内涵特点。

亮点:

以项目化思维,构建“7+26+N”重点工程项目体系

江苏着眼完善运河遗产保护体系,建成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实施一批沿线考古发掘、文物本体修缮和环境风貌综合整治工程。近两年,安排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3亿元,支持393个保护展示项目。

规划以项目化思维,构建“7+26+N”重点工程项目体系。其中七大工程分别为:文化遗产科学管理工程、文化遗产平安工程、大运河考古研究工程、核心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关联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江苏段夜景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范围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在规划中都被“点名”了。除博物馆、纪念馆和馆藏文物外,大致可分为大运河核心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关联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3大类,其中大运河核心物质文化遗产367项,大运河关联物质文化遗产1121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592项。

整体而言,如何深入挖掘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完善保护体系,提升展示水平?

规划建立了以运河为视角的遗产资源分析框架。根据与大运河之间时空联系,将全省各级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分为大运河核心遗产和关联遗产。核心遗产进一步细化为大运河河道遗存、水工遗存、制度遗产和其他相关遗存,关联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沿线的革命文物、聚落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此外,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成一类。

遗产保护传承总体格局,以价值为引领构建,统筹运河遗产和文物保护、博物馆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根据遗产的价值内涵,形成系列化、专题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和遗产线路、遗产片区、遗产专题等保护传承措施。

目标:

展望2050年,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东方样本

2021-2025年,江苏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真实性,将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基本制度,实现文化遗产全面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多部门协同协商管理机制将初步建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认定将全面完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区划将细化完善,保护规划修订工作完成;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考古工作计划将编制完成,大运河重要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展示工程将持续推进;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计划制定,率先启动扬州、苏州、淮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江苏段夜景

2026-2035年,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基本格局将实现。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将更加完善,全面形成以监测预防为基础、以考古和科技实验为支撑、适宜运河活态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及工程技术体系。一批重点考古工程、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历史城镇及街区整治更新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完成后,将成为彰显大运河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展望2050年,大运河江苏段将被打造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东方样本,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