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作为一种红色文化资源,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光荣实践,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财富、时代的价值坐标。这些刻有时代印记的革命文物,对后代和当下的人们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它们能够带领人们回到几十年前,回到中国共产党的起点,理解共产党的伟大,思索中国的未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迫切需要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迫切需要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但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很多零散革命文物由于分布局域限制、本体规模限制、保护资金和人力短缺等原因,正在被城市建设、道路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等侵蚀着,随时都有被拆除损毁的迹象;也有很多地处偏远、破败不堪、较为零散的零散革命文物随着自然环境在不断消减,红色属性与教育意义逐渐减弱。

比如在非红色县城,辖区内革命文物可能只有十几处。这些革命文物资源大部分是纪念碑、纪念亭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均分布在所辖村,比较分散。除个别文物进行了初步挖掘利用,其余零散革命文物不成规模,开发利用较为困难。这些零散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红色革命遗迹和传统教育资源,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纳入红色资源的保护范畴,

首先要摸清全县革命文物保护现状,排查革命文物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本地的革命文化遗存保护规划和维修陈展方案,加强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认真清理病菌威胁和环境影响问题,营造革命旧址安全稳定的保存状态和简洁肃穆的环境氛围。对革命文物周边住户进行文物安全工作教育,普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以及革命文物保护的意义及重要性,避免革命文物遭受人为破坏。

其次要按照“修复一批、整理一批、开放一批”的工作思路,分层次、有侧重地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因零散革命文物资源本身的特质性,体量小、分散度高,保护状况相对较差,存在严重残损、甚至随时倒塌消失迹象。这些零散革命文物维修经费较少,维修难度不大,应在较短时间内分期分批进行保护修缮,使濒危革命文物资源得到抢救性修缮保护,纳入红色资源有序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内。

最后,要整合所拥有的零散性革命文物资源,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加强规划设计,加大资金投入,改掉展陈形式单一,表现手段落后的形式,采取实物展示、文字解读、历史还原、现场体验等方式,深度挖掘零散革命文物自身内涵,形成具有个体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以点带面,与周边的重要革命文物连成线面,运用市场机制开发更多文化创意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探索打造自己的红色品牌,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中华民族传统节庆,进行重点活动宣传,精心策划和重点组织一些十分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主题文化系列活动,增加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和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