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而言,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实效性有一定争议,许多教师担心会弱化学生知识生成的有效性、方法技能的效率性、学科思想的关联性。但是深入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教师深知,项目式学习不是学科的活动化,而是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和创造,更有助学生生成深度的概念性知识;项目式学习也不是多学科的杂乱堆砌,而是借助多学科有效解决综合性问题,实现学习者心智转化,创造出新成果。

教研领地得以拓宽

项目式学习的实施需要创造情境、重构知识、整合资源、跨学科优化教学,教研时要拆除思维的围墙,消除学科间的隔阂,填补社会关系的沟壑。

进入初中,数学概念化、抽象化、逻辑化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项目式学习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学生在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规划方案、修订方案、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改进的持续互动中,能不断感受数学的魅力。总项目、小任务,驱动性问题,小组合作,为学生建立脚手架,促进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保持学习兴趣。

组织管理得以转型

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专家,而是设计项目的高手。教师在交替使用项目式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中,识别并采用有助于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合理设计项目式学习的活动和实施方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发展,对项目进行适当拆解,设计大任务、小活动,合理安排课时,关注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

项目式学习的组织管理更兼容。翻转课堂、STEM课程、论坛峰会、项目展示等既可以成为一节课的组织形式,也可以作为某个环节,还可以搭建学习支架。教师营造包容、公平的氛围,鼓励成长型思维,支持风险承担,明确任务期限,激励高质量作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团队合作及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时间管理策略。

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与传统数学课堂不同的是,项目式学习的主动权和进度掌握在学生手中。在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源自学生的内驱力,勤学善思、克服困难、完成挑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项目式学习更注重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结合情境推理思辨,作出决策,类比迁移解决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知识与技能、实践应用能力、迁移创新能力、跨领域合作交流能力等不断发展,学生学科观念、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学科素养有效落实。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观察世界、分析计算能力得以提高;设计修订方案的过程中,跨学科思考、知识方法迁移、建立模型的能力不断提高;实施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动手实践、经受挫折、寻求帮助的能力提高;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总结提炼、清晰表达、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接受反馈、深入分析、反思改进的能力持续提高。

与传统数学习题演练不同,项目式学习可以避免机械、重复、孤立看待数学问题,学生应该能够回归数学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形成创造力和批判性,心智模型的提高源自对各种经验的反思与超越,而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跨情境思考、转化的可能性。

评价方式走向多元

项目式学习需要平衡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从评价结果看,要评价学生阶段性收获、成果和继续学习的愿望;从评价过程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小组合作的贡献度、根据反馈的改善度;从评价主体看,既有团队又有个人(同伴、教师、专家、社会人士等)的反馈;从评价方式看,包括口头、书面、测试、建立学生档案等。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第37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09日第14版

作者:郭银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