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方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体现,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蓝本,方案越规范、完整、科学,实施起来 就越顺畅。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对课程方案的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设计研学课程的评价体系呢,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课程方案的评价依据

☞ (1) 基于新课改的导向开展研学旅行的课程方案评价 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并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课程改革的突出位置,倡导合作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校外课程,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评价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依据,审视课程方案 是否体现教育性,是否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否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否着意打造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是否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否做到学生共同参与设计过程, 是否认可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彰显批判精神的培养,是否考虑安全因素、人员协调及其措施等等。

☞ (2)基于文件精神开展课程方案评价 2016 年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的印发开启了研学旅行课程研究与实践的新时代。 《意见》将研学旅行定位为“活动课程”,倡导学校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 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中进一步统筹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研学旅行定位为考察探究形式下与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并列的要素。 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的评价要以《意见》和《指导 纲要》为直接依据,在审视课程方案时一定要回溯 《意见》和《指导纲要》,以确保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02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方案的评价内容

(1) 方案的完整性 评价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时,首先要审视其完整性。 课程方案的完整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要素的完整性、活动过程的完整性、活动主体的完整性。

☞ 第一,活动方案中要素的完整性。 以泰勒为代表的现代课程论指导下,结合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特性,方案应包含的要素有: 活动主题、活动时间、 资源分析、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实施流程及时间分配、预期成果、活动评价等。 课程方案就是这几大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有机整体。

☞ 第二,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即方案在流程上要体现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三个阶段,三阶段缺一 不可。

☞ 第三,主体的完整性。 “研学旅行作为连接校内外教育的桥梁,通过借用社会多方力量,丰富了中小学育人的内涵和途径,是实现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良好载体。” 因此在课程方案中要充分表达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旅游企业、基地、政府等不同主体的活动内容,即主体的完整性。

(2) 方案的逻辑性 课程方案中各要素要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如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兴趣指向、身心特点等是目标生成的依据,因此课程方案中活动目标的表述一定是与学情分析高度契合;活动内容是凭借资源特点进行设计的,因此活动的内容必须与资源高度契合,不能偏离了资源的教育价值;活动评价是对目标实现与否的评价,因此活动评价与活动目标要高度契合。 所设计的目标必须是可实现的、可测量的,而课程评价部分也一定要给出可行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