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网6月9日讯(穆欣宇) 今天,距离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已经过去了53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影响了它其后所有科幻片的创作,无论是在拍摄技术上还是立意上,它都是永恒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要介绍的是本片编剧兼原小说作者亚瑟·克拉克,在科幻文学界是宗师级别的人物,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茵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幻大师。他是一个十分“硬派”的作家,擅长在已知科学框架内推动情节,其作品中出现的场景和预测,有很多都在后来获得了事实验证。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游》,以及后面的三部续作。中国科幻小说最出名的“一哥”刘慈欣对亚瑟非常推崇,他曾经谦虚的说:“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严格意义上讲,电影并不完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而是来自于导演和编剧的共同创造。最初提出故事构想的是库布里克,他的想法是,电影里不要有固定的套路,不要观众熟悉的叙事,节奏慢下来,所以这也导致库布里克最终的成片让许多观众感到迷惑,甚至“看着看着睡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的所知太有限,有时只能用神秘主义去诠释神秘。导演在情节叙事上很多地方都做了留白处理,省略了很多东西。总的来说,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人类的黎明。在地球还是动物世界的时候,叙事主角是猿猴。万物都挣扎在温饱线上,饥一顿饱一顿,他们为了食物、水源、配偶而时时出现械斗。

突然,猿猴生活的洞口出现一块黑色的石碑,它的表面和边角都非常光滑,明显不是自然之物。触摸了石碑的猿猴有了思考能力,开始利用手中的骨头四处敲击,由此,工具的概念出现了——这就是智慧的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探索宇宙。在人类科技发展到足够支持太空漫游的时候,当局下达了“木星探索计划”指令。六名宇航员被一艘形状奇特的宇宙飞船搭载着奔向木星,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HAL9000。在行驶过程中,HAL9000表现出了与人造机器完全不符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谎报零件出了故障,让宇航员在更换过程中无声无息死亡。

这一段发生的场景全部是在太空,很多镜头都采用了无声处理,用以凸显太空中绝对的寂静与神秘。这种表达方式也在后来诺兰的电影《星际穿越》中再次被运用,成为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穿越无限。毁灭了反叛人类的人工智能HAL9000之后,宇航员成功到达了木星。在木星与它的卫星之间,赫然漂浮着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宇航员发现,黑色是被与其说是一个漂浮物,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道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巨大的吸力将宇航员吸了进去,他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隧道,从此旧身体消失在宇宙中,另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由此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电影可以说跨越了人类从诞生至今几千万年的历史,唯一不变的元素就是那块黑色石碑,它像一个命运的道标,一个更高维度文明下探地球文明的证据。黑石的出现带来的是一段瑰丽不可方物的特效:梦幻般的光线从黑暗的宇宙中扑面而来,将船长带入了不可思议的时空之中。而此后船长已经衰老,置身于一间洛可可风格的卧室之内,临终的船长向黑石伸出手,并在黑石的帮助下成为一个太空婴儿:不需要任何工具的帮助,他自由穿梭于宇宙空间,于宇宙俯视地球,电影结束。

事实上,影片中的诸多问题,也许根本不需要得到解答。《2001 Space Odyssey》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思考,黑石作为转折的触发者,可以解释为上帝、超技术、基因突变、甚至是人类自身对进化的渴望,但是无论如何,在人类命运面前,这一关键只能被悬置,影片的根本在于人类的命运。它将会走向何方?是彻底超越还是永世轮回?电影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

也许,这一切又要重新开放给观众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