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老海塘如何抢修?“抗日一枝梅”杨勇伟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是国际档案日,宝山档案馆收到了市民捐赠的188件珍贵档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宝山历史的窗口。

捐赠仪式上,新中国成立后宝山县第一任县长易素之的子女代表易新,向宝山区档案馆捐赠了父亲在解放之初带领宝山人民救灾防汛、抢修海塘的珍贵照片影集、私人印章等各类档案、照片、实物179件。其中,宝山修建海塘纪念册是易新一家人特别珍视的。易新在和6个兄弟姐妹商量后决定捐出这本珍藏。

1949年5月,易素之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任宝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同年9月任宝山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筑牢宝山临江屏障,6月,县人民政府动员4000余民工以工代赈抢修海塘。但7月中旬,宝山县遭受强台风、大汛、暴雨侵袭,海塘被冲毁达11公里。宝山县随即成立县防汛修塘救灾指挥部,发动干部、群众、各界人士及驻军共7.93万人次投入抢修,时任副县长的易素之也带队亲临一线。纪念册就记录了万众一心抢修海塘的历史瞬间。最终,在历时31天海塘全线修复,塘高6.8米,顶宽4米。

“听说现在的宝山防汛堤是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建造,修得更好,就感觉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但是今天仍然不能忘了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我们共产党的基层干部如何和民工、解放军一起奋战,用实际行动来与天灾斗争,赢得老百姓对新政权的认可。”易新说。

从宝山顾村走出的新四军老战士、有着“抗日一枝梅”英雄称号的杨勇伟子女代表杨晓伟捐赠了父亲在革命战争年代阅读的党内文献、诗作手稿、笔记、纪念章等实物照片9件。此次捐赠也是2017年以来杨晓伟向宝山区档案馆的第四批捐赠,总数达到238件。

现场,杨晓伟还分享了父亲的战时日记。其中,一段短短九行字的文字记录了1947年4月一次战役中,父亲中弹负重伤无法站立,只能用树枝支撑身体爬行到炮兵阵地指挥重型火力压制敌军,又爬行到步兵阵地指挥战士冲锋的一幕,让这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既心疼又震撼。

杨晓伟动情地说:“每个人看到自己的父亲是这样在战斗,都会掉下眼泪,但是父亲又是幸运的,和他那么多牺牲的战友相比,他真的是微不足道,他只是负重伤,而那么多战友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档案背后的故事更震人心魄。全面记录这位宝山籍革命老前辈英勇斗争、奋斗奉献的光辉一生的《从“抗日一枝梅”到“邮坛不老松”》文章以及易素之于1989年为庆祝宝山解放40周年时所作的《接管宝山县、建立新政权》回忆文稿都收录在了刚出版不久的《宝山记忆——上海市宝山区档案编研成果选编》一书中。

《宝山记忆》是今年宝山区档案馆(局)献礼建党百年的书籍作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共41.9万字,配有209幅图片,通过一个个亲历者、见证人的回忆和讲述,一位位档案史志工作者的发掘和考证,还原和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好地发挥档案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为宝山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凝心聚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提供了一份宝山特色本土教材。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宝山档案部门重点打造九大系列活动,包括公开出版一本新书、征集一批档案史料、推出一部档案微视频、举办一场专题展览、开展一场主题宣讲暨微党课展示、举行一场档案进学校活动、举办一系列档案进社区活动、向社会开放一批馆藏档案目录。

记者:孙子璎

编辑:盛杰

校对:余婧瑶

审核:曹英姿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