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使臣”一词,相信大多数有着一定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陌生。纵观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除了宋朝用它来表示专门负责缉捕的武官以外,其他朝代都表示为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所以他们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在历史上,不缺乏不卑不亢谦恭有礼成为史林佳话的使臣们,同样丧权丧国成为国家的耻辱的使臣也不少,使臣制度反映着国家的外交体制的完备与否,也体现了一个朝代的国家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

元代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之一,其使臣及其使臣制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元代使臣,我们可以看到元代的美并领略到独属于这个领域的风采。

使臣制度及发展‍

先秦时代—“外交”或者外交?

《孙子兵法》载:“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其中“上兵伐谋”一语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从这句话以及纵观古今,我们都很清晰地认知到:外交是一个国家一个王朝处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为了谋求国际上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为国家本身谋求较为稳定的长久的利益。

在外交中,怎样清晰并且态度鲜明地代表并表述本国观点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另外,两国之间的外交瞬息万变,绝非一成不变的死水,而是暗藏暗流的诡谲莫测的汹涌大海。

除了在本国通过发表声明或者文书体裁表达态度以外,到别国境内进一步完成外交也是不可或缺的。综其所述,两者因素最终都会导致在外交中使臣的产生并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光彩。

外交一词的含义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这是在近代赋予的定义,是一个具有新生代的现代化气息的词。但是使臣的定义却很早就出现了。

先秦时代,各国纷争不断,征伐频繁,如何在乱世求得一方立足之地就成了各国统治者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的统治者选择进行制度改革,通过制度体系的进一步更新使国家强盛;有的统治者选择固步自封,将一切排斥于国门之外,企图通过此方式谋求片刻的安宁;有的统治者则积极参与外交和国防建设,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对外抵抗力。

在建设外交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了优秀的使臣,不辱使命成功保护国土的唐雎,完璧归赵保护国家利益的蔺相如,分别促成连横和合纵的苏秦和张仪。他们都是先秦时代极其优秀的使臣,他们的名字也随着史官的笔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么看来,先秦的外交与使臣的制度体系已然十分完备。但是实际上,回到外交概念,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先秦时代的“外交”从某些程度上说只能算是片面的“外交”,是缺乏整体代表性的。虽然外交如此,但是先秦时代的使臣制度体制却发展趋于完备,对于后世的使臣体制乃至当今外交都有着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强盛国力下的强硬的外交态度‍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社会整体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其外交方式就随之而具有了针对性和对外性。贾谊写下了著名的《过秦论》,其中记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不难看出:秦朝的外交主要是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来进一步进行的,是以强国的高位居高临下地与国家上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流的。这样具有强势的主观控制性的外交在历史上是凤毛麟角,故秦朝的外交政策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到了汉朝,这种外交制度体制的发展建设对于国家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巨大。汉朝不仅仅开疆拓土并休养生息以提高国家国力,也积极对外交流,成为威震中外的一大大一统王朝。在汉朝积极参与外交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优秀的外交使臣,他们在历史上扬名千古,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其中,无论是斩杀悖逆强汉的异域王族的傅介子;被称为“东方哥伦布”的张骞;还是坚守气节不辱国体的苏武,都是一个时代耀眼的明珠。但是在汉朝时期,满足《孙子兵法》的说法中的同时具有外交、谋略和军事才能的无可代替的使臣是班超。

《后汉书》这样描述班超的功绩:“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属焉。”这样的评价无疑是极高的,事实上班超表现出的经天纬地和包涵寰宇的才能也威震了一个时代,充分体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真谛。

质内

秦汉以后—百花齐放的春天‍

秦汉以后的中华大地,不断涌现大一统王朝,兴衰自定,物是人非,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但在这种循环中,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却不断发展完善,外交制度体系也随之趋于完备。在历朝历代中,许多的外交政策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其中,许许多多的对于国家乃至整个华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使臣在历史上绽放了灿烂的花朵,芬芳了一个时代,幻美了一个民族。三国时期,魏蜀吴分别与各个国家外交交流,进一步展现了民族魅力和国家国力,在其中还涌现了卫温诸葛直等优秀的使臣。

唐朝积极参与对外交流,进一步与其他国家接触和合作,终于成就了“天可汗”之称。宋朝进一步开启了中华大地与海外诸国的交流,将中华与国际进一步连接了起来。明朝一方面“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展现了民族气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成了郑和下西洋,积极参与对外交流。

这一段灿烂的外交史绝非一人或者一朝一夕可以写就,它是许许多多优秀的使臣团体用岁月年华所勾勒的。我们在一遍又一遍浏览灿烂的华夏文明史的过程中,绝不可忘记他们的存在

元代使臣体系的基础及其进一步的建设‍

体系基础—辽阔疆域的外交骨架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少数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具有一般王朝所不具有的特点。这在某些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元朝的物资种类,却也使元朝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元朝独特的国家制度体系使其本身国内有国,其中最独特的就是金帐汗国和伊利汗国。

元朝建立后,金帐汗国与伊利汗国虽然逐渐独立,但仍然与元朝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所以元朝统治者积极鼓励使臣制度体系的发展,商人、教士与使节的往来更为频繁。在文化方面,元朝与亚、非、欧三大洲的各国建立了多种联系。文化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

繁盛文化下的频繁对外交流

在这种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基础之上,元朝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进一步与外交流,成就强大的外交实力。在元朝统治者的积极推进之下,元朝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元朝频繁派遣使臣访问其他各国,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他们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这也是元朝使臣中最为著名的几位之一。在空前辽阔的疆域和极为强盛的外交力量和国力之下,元朝自身拥有着极大民族自信心,甚至出现了居高傲下的态度。

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战争最为著名,也最惨烈。但这些都是和平外交失败的情况之下所产生的军事冲突,是使臣制度之外的问题。

总体上说,元朝使臣虽然没有在中华文明的外交史留下特别重的痕迹,但却同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元朝与世界各地的交流都远超其他各朝,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与欧洲的交流。欧洲诸国通过海路和陆路直接与中国建立联系,多次派使臣、传教士和商人东来;中国也派使臣去欧洲诸国,规模之大,地域之广,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一种象征,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外交体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使臣体系。只有“视死忽如归”以保护国家利益的使臣出现,一个国家才能在外交上矗立于民族之巅。

参考文献:

《孙子兵法》

《元史》

《过秦论》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