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矿业界
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发达的水系使湖北省有着“千湖之省”的美誉,同时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这是我国首个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的区域发展战略。2017年7月,多部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流域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更加细化、量化的目标任务,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经济版图上的绿腰带、金腰带。
在沿江省市中,湖北省率先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配套编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建设、产业绿色发展、绿色宜居城镇建设、文化建设等5部专项规划,修改完善多部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开始,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部署了生态功能区、农产品生产区、城镇化地区、生态缓冲带、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6大专题研究和5个市县规划编制试点,谋划7项重大工程……把生态保护放在压倒性位置,湖北省一以贯之。
咸宁市官桥镇官桥村八组景图 刘晓慧 摄
“青山之眼”复明
戴家湖公园,是武汉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占地5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2万平方米,湖泊面积约4.7万平方米,被誉为武汉东大门的一块“绿肺”。
然而,这里曾经历过由湖变地,由地变山,由山变坑,由坑变垃圾场的半世磨难。
“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新世纪一堆垃圾”是武汉市青山区戴家湖曾经的历史写照。
戴家湖,曾经拥有973亩的辽阔水面,浮光跃金,鱼肥草美,与长江、杨春湖、东湖一线,呈南北水系。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全国支援国家一五重点项目武钢建设的热潮中,戴家湖成为武汉青山热电厂的建设用地。从1957年青山热电厂正式发电开始,每年产生粉煤灰数十万吨。数条粗大的管道深入湖中,每日发电产生的粉煤灰被污水裹挟排入湖中,清亮的戴家湖变成了一湖黑水。到上世纪70年代,戴家湖彻底消失了,变成了煤渣场,煤渣堆积成十几米高的小山,“戴家湖”变成“戴家山”,恶劣的环境成了青山区最大的心病。90年代末,粉煤灰成了抢手的制砖原料,“戴家山”被多个制砖厂挖得千疮百孔,“坑不坑,塘不塘”的状况又成了建筑垃圾倾倒的场地。
“九五”期间,武汉市青山区下决心要拯救戴家湖,还原戴家湖的生态原貌。2005年以后,戴家湖周边成为武汉棚户区改造的主要还建区域,逐步聚集了超十万居民。为恢复戴家湖区域的生态功能、形成与城市及居民和谐共生的环境,武汉市出台了戴家湖公园建设规划。
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工作,2014年,拯救戴家湖由梦想变为现实。2015年,占地50公顷的戴家湖公园一期终于向公众开放,成为武汉市第三大城市公园。置身其中,绿植满目苍翠,湖水清澈,野鸭悠然,鸟鸣悦耳。2017年,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了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湖北省唯一入围范例奖的项目。
这座公园的设计师、武汉市规划设计公司负责人杨逸更愿意称这座公园为“青山之眼”。他说,戴家湖公园之所以能获得“中华人居环境奖”得益于其先进的设计理念。“提出‘青山之眼’的设计概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戴家湖公园见证了我们从黄色文明到黑色文明,再到绿色文明。”
杨逸介绍说,戴家湖公园建设共完成清理粉煤灰80万吨,地形整理45万平方米,植树3万株,完成雕塑群、园史馆等建设,形成了如今的以生态防护为主,以基址为历史,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务等多功能的生态公园绿地。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公园在设计理念中对生态修复的展现,对旧有的工业遗址的挖掘再现,以及对废弃材料的艺术呈现。”“在整个公园里看不到任何花岗岩的材料。脚下踩的是粉煤灰烧制的耐火砖,目之所及的艺术挡墙都是原工业旧址中的混凝土块,而耐火钢峰群是用原工业旧址遗留的钢铁梁柱包装成绵延的青山形状……一定程度上说,现在的戴家湖公园从艺术理念上概述了整个青山区‘绿水青山红钢城’的风貌。”
戴家湖重归明澈清亮。复明的“青山之眼”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也是对武汉市发展理念转变的佐证和践行。
矿山“疤痕”重生
生态回归为武汉发展设定尺度,武汉也在生态修复中寻找新的发展维度。
近几年,湖北省大力开展沿江矿山综合治理,完成沿江“三区两线”504个矿山3.6万亩生态复绿,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也为经济社会发展腾拓空间。
武汉的东湖高新区,号称“光谷”,是继北京中关村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发展目标定位是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长江书法博物院是东湖高新区正着力打造的光谷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引爆项目,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0.58亿元。其项目主体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是一个以展示书法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园区,规划占地64.5公顷,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将成为高新区未来的“文化中心”。
事实上,长江书法博物院是依托马驿山矿区的治理项目规划建设的。
马驿山治理区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九峰乡,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与江夏区相邻,是“武汉·光谷”的重要拓展空间。
2012年,武汉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启动,开始对市域范围内矿山和破碎山体进行规模性修复。马驿山矿区的治理项目被纳入武汉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并获得财政部和原国土资源部两部委的立项支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统筹规划,希望通过矿山环境治理修复,恢复土地资源,重建马驿山矿区生态,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武汉东湖高新管委会按照“一山一策”原则制定矿山治理措施,将马驿山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规划主题定位为“书画文化创意”,将矿山治理作为光谷长江书画博物院建设的一部分,增加地方配套资金约3亿元。
据负责马驿山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的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资源环境中心副主任黄波介绍,由于矿区多年开采活动,其剥离表土、采矿剥岩、挖损土地、破坏地表植被,以及堆放废渣等,使地表面貌变得支离破碎。加之马驿山矿区采用人工爆破露天开采方式,不仅破坏山体林地,形成高陡边坡,而且废弃选矿厂、废弃工业场地、弃渣、厂矿生活和建筑垃圾堆积,占用大量土地面积,导致林地减少,大量土地荒芜,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矿区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矿区采场治理工程主要结合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和长江书法博物院整体规划进行设计,分为采场边坡治理、工矿废弃地整治、地形地貌景观植被修复,通过治理增加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
按照黄波的说法,这一公益性项目使矿区部分土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由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而废弃的土地也恢复建设用地功能,提高土地利用面积及价值。通过治理,这一项目共增加建设用地7.8公顷。按照当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均价30万元/亩计算,其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3510万元。同时,有效解决了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促进城区土地最大限度得到开发利用,提高治理区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确保长江书法博物院安全绿色运营。这对城市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事实上,不仅是马驿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近几年,湖北省在绿色生态发展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根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数据显示,湖北省目前已建成69家国家绿色矿山、5个国家绿色示范典型,完成63个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1497个矿山恢复治理项目,治理面积达91万亩,有效恢复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岸线功能。
官桥八组发展“履新”
官桥镇官桥村八组,是一个有67户、247人、3.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丘陵村庄。改革开放以来,因勇于探索,几经发展,由一个纯农业组变成了一个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湖北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声名远播。
这一次,官桥八组又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8年,嘉鱼成为湖北省国土综合整治四个试点县市之一,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官桥镇成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之一,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建设规模6.8万亩,通过全域整治,重点解决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绿色生态农村产业、乡村治理融合发展。
2019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意见》,系统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2020年11月,嘉鱼县官桥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被自然资源部列入《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成为全国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10个典型案例之一。
“经过2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裸露山体修复、水体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特色林保护、零星耕地归整,传统村落保护、空心村整治、茶园产业升级等工程。虾稻共作基地、杂粮基地、茶果基地、中药材花海基地,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打造旅游、康养、科教等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已引进蓝城集团、武汉东湖学院、正邦集团等企业社会资本40亿元,在着手打造农业技术、康养护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生猪养殖等产业基地和特色小镇。”项目设计者、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张雪松介绍,曾经由于没有科学合理规划,几个村都长期存在湿地水田大片开挖养鱼、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空间布局无序、村庄衰败等问题,如今通过项目运作均得以解决,优化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国土空间布局,形成了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这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据了解,在集体企业田野集团的带动下,官桥镇通过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通过“租金保底+盈余分红+打工收入”的形式分享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带来的红利。
湖北省国土整治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吴鹏曾在嘉鱼县自然资源部门工作多年。望着绿荫下一排排漂亮的村民别墅,他深有感触,“推行‘共建、共营、共享’模式,是官桥八组的老传统,村民才是主体。按照自愿原则,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收益。官桥八组固定资产就有2.3亿元。人均资产近百万元,人均年纯收入6万多元,人均年底分红10万元!”
如今的官桥镇,田成方、路成网、树成林、旱能灌、涝能排、山复绿、果飘香……国土综合整治正为官桥发展带来新的巨变。
据了解,以官桥镇为起点,近几年,湖北省自然资源厅采取以点带面的做法,打造出宜都“五小示范区”,钟祥“1+9大彭墩”农业产业园、竹溪田园综合体、潜江万亩虾稻连作等一批示范项目。未来将引进投资300亿元推进46个试点项目,建设1000个以上全域综合整治示范村镇。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作者/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