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保育培育
东部优化提升的国土空间战略
《规划》提出,实施西部保育培育、东部优化提升的国土空间战略,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空间联动发展的五大片区。
东部三大片区集聚发展,保护重点。
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城镇功能为主体,继续提高人口承载能力,稳定现有耕地规模、兼顾农业发展。强化成都的极核“主干”作用和成都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川南经济区以城镇和农业发展为主体,优化水资源调配,重点提升人口承载能力 。推动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空间一体化发展,整体打造川南城镇组群,实现南翼跨越发展。
川东北经济区统筹实现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协同,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合理提升人口和城镇规模。充分发挥南充、达州的集聚带动作用,推动川东北城镇群集聚推进,促进川东北与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带动北翼振兴发展。
西部两大片区面上保育,点上培育。
攀西经济区以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兼顾城市化和农业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增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能力,依托多元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安宁河谷综合开发,积极推进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功能区为主体,适当调减耕地规模,引导人口向外有序转移。加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功能,重点促进“两山”资源转化。
根据《规划》,2050年,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川相适应的高质量、高品质绿色国土。与重庆协力建成引领西部、面向欧亚的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魅力景观区和具备美好家园感召力的山水人居环境。
促进四川省发展主干
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
《规划》确立了四川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
在生态方面,《规划》提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加强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优先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
在农业方面,构建“两区五片”农业空间格局。突出四川盆地、安宁河谷及周边地区两大粮油主产区在耕地保护中的核心地位,保障耕地规模,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川东北山地、川南山地、盆地西缘山地、攀西山地和川西高原五大特色农产区的农地结构,把握生态退耕和稳定耕地规模的双重要求,适当增加特色农业产业空间。《规划》还提出,统筹布局“乡村生活圈”和“十里文化圈”,配置保障性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场所。
在城镇方面,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镇支撑。构建以成都为中心,德阳、眉山、资阳为支撑的成都都市圈,促进四川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依托多条复合交通走廊,辐射带动遂宁、资阳和内江等沿线地区,是成渝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核心地区。《规划》提出,积极推动成都都市圈形成“一小时通勤生活圈”;构建各都市区“半小时通勤生活圈”;构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核心的“城镇生活圈”;加快推进城市内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构建“四向八廊”
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在区域联动与省内协同方面,《规划》提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向东重点扩大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协作,加强与长江沿江省市协同联动、错位发展;
向南全面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南亚和东南亚的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和中国-东盟框架合作;
向西深化对欧洲、中亚和西亚的跨国合作,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和西亚以及中巴国际经济走廊;
向北扩大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多元协作,积极参与中俄蒙国际经济走廊建设。
《规划》提出,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统筹整合区域创新空间体系、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此外,强化与青藏滇黔陕甘周边省区的空间合作,共建生态屏障,共同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能源通道,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打通面向东盟南向通道,重点提升面向中亚西向通道。
在综合交通与基础设施方面,四川将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构建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契机,加快构建多层次铁路网络,局部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支撑川渝平原、丘陵地区空间集聚和城镇组群联动发展,实现成渝两市一小时畅达、成渝与盆地内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成都都市圈内一小时通勤。
《规划》提出,强化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打造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攀枝花、广元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南充-遂宁-广安、内江-自贡、绵阳、乐山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一主四辅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来源蓉城政事
蓉城政事记者 彭惊
编辑 余兰
- END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