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微博博主进行一个网络投票调查,调查的主题是关于社会对当代年轻人选择“躺平”的理解和宽容度,结果显示约60%的社会人士对年轻人选择躺平表示理解和宽容。这个调查没有制定严格的设计方案,即无法获取数据分析得知,是否这60%的理解人士都是年轻人投的票——给代表自我群体的投票,选择跟自我和解;而另外不认可不理解的40%人士是否掌握金钱、地位、权势的中年成功人士?

躺平一词成为网络热议的社会现象后,清华大学的某位教授出来指责当代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浪费了国家对个人成长培养所投入的资源,也辜负了父母的殷切期待。居庙堂之高的学者直接简单粗暴的指责年轻人,却不去思考年轻人躺平意愿背后的社会性问题,实则缺乏同理心和共情力。

另一面是,90后、00后年轻人活得实在太难了——生存容易,生活艰难。如果说80后学校毕业出来工作时,房价尚且还不算高,买房尚且还有父母的经济支持,那么对90后来说,什么都没有。是的,当代年轻人如果仅仅想生存,那确实真不难,况且东部沿海制造工厂还面临着用工荒,现在进一个工厂都能月挣个三五千。但大多数作坊式的工厂提供的岗位都是流水式的体力活,工作作业环境差——夏季酷暑冬季严寒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工作内容又脏又累,不仅如此,还要面临永不休止的加班加点,俗称的“吃青春饭”,工作几年,患上了职业病倒贴不说,却发现职业技能没点长进,等着资本榨干最后一滴劳动能力。放弃进工厂,也许普通的年轻人还能选择下工地,做一名收入可观的蓝领,但从事建筑行业向来是高风险的,承受的工作强度比工厂更大不说,工作性质在社会大众眼光看来并不体面。普通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有得选择吗——要么进工厂,要么下工地,问题看似无解。

躺平现象并非今年才有,放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了产生的苗头。只是近两年来才在内卷严重的社会竞争中大规模爆发,年轻一代的人奉行着低欲望、低消费、佛系生活,降低能量消耗以维持最低最舒适的生活状态。二十年前,广大中国农村里那些男青年,竟然意愿一辈子蜗居在从小成长的农村里,改革开放的春风丝毫触动不了他们的灵魂深处的渴望,城市里的灯火酒绿对他们来说竟然是过眼云烟,他们没能在波涛汹涌的中国城镇化浪潮中融入城市,成为处于被社会漠视的边缘人。他们为什么宁愿浑浑噩噩的得过且过,也不外出务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躺平现象的实锤表现。

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没有一技之长,二是基于特征一,没有获得体面职业及与之而来的高收入。进入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新一代的年轻人整体受教育水平更高,他们不是处于二十年前就选择躺平的那些人群目不识丁的文盲状态 ,他们本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躺平欲望。躺平——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无奈,与其说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认清现实之后的自我保护。

日本经济自从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开始步入俗称“失落的十年”时期,进入21世纪的最初20年,日本的大龄未婚人群与啃老一族越来越多,选择躺平。曾有日本新闻媒体采访日本街头的男人,问他为何迄今还没结婚,接受采访的男人表示多次表白被拒,信心丧失。同样的,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正如当下的中国社会,当大多数社畜开始996、007无休无止无效的加班,个人的时间精力就被严重挤压,无额外的自我提升时间,更无恋爱结婚的欲望。当上面晋升职位空间有限,当面临35岁非升即走的中年危机,当职场人都开始内卷式内耗,就会把升职加薪的整体门槛拉高,在这一场竞争博弈的过程中,就会有竞争者被淘汰出局,成为丧失信心的工人,不再参与博弈,选择躺平。

另一个引发当下年轻人极度焦虑,一味求快成功,把搞钱当作唯一追求的心态根源是,当下中国失衡的男女性别比。互联网不普及的时候,没人清楚男女性别比失衡的新闻讯息,大众没那么焦虑;当大众都了解到当下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千万时,焦虑的普遍性情绪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中国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中国历史文化由来已久的重男轻女婚育观与1980S开始的“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国策,造成弃女婴者众,造成了当下116:100的畸形男女性别比。

婚恋市场上的价值观:
女性:视若珍宝
一个长相普通,月薪三五千的女生,追求者众,有恃无恐。
男人:等同垃圾
一个长相平凡,月薪三五千的男生,大概率会受歧视,大概率会被相亲市场拒之门外。

男性收入有限,买不起轿车也买不起婚房时,后果就是在婚恋市场上被拒绝,也就无法在城市立足,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畸高的男女性别比,造成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江西、河南这些有着结婚要彩礼习俗的省份,把结婚彩礼的价格一步步推高。政府倡导文明婚俗号召在社会人满满的求生欲面前不起作用。

中国与外国不同的社会现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整体男女性别比均衡,结婚时即使男方一无所有,男性也总能找到女性对象结婚,婚后35岁买房也不迟。中国畸形的男女性别比116:100,男方在适婚年龄无房,且不说结婚,甚至连谈恋爱的资格都没有;当男方孑身一人奋斗到35岁有车有房时,又会因为年龄过大,在婚恋市场上失去竞争力,结婚依旧会变成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结果就是注定有部分国男娶不到老婆,终生未婚未育。当代年轻人如果一开始就预料到是这种结局,年轻人还有什么奋斗的理由,为什么不选择躺平当下——得过且过,无欲无求?

畸形的男女性别比,注定是一场无解的社会性问题,引进国外女性,并非现实可行方案,“越南新娘”多为坑蒙拐骗者居多,国家层面并不支持。其实真正有实力奋斗起来的国男,大可主动去追求外国女性,而一个矛盾的悖论是,有本事能娶外国媳妇的国男,本身就不担忧在国内娶不起老婆。

那么一个不得不直面,但又无解的残酷事实是,注定有三千万中国男人,终生光棍,老年成为五保户,依靠下一代年轻纳税人的钱养老。

自古以来,争夺交配权、生育权这种事,颇有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没想到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竞争进一步加剧,出局者并非是失败者。这只不过是社会蛋糕有限的情况下,为保证一部分人免于饿死,其他人只能隔空观望。

躺平选择真不是年轻人的过错,你们本该有理想,有追求,去勇攀科技高峰,去云游湖光山色,去体验人间百态。而畸形的性别比,高房价这种最好的避孕药,把打工人从选择内卷到选择躺平。

奋斗终究是有价值的,但愿年轻人把挂在嘴巴的“躺平”只是引发社会关注、引起决策者思考的烟雾弹,而不是真身体力行去践行“躺下”。只要奋斗不是刷题考试这种“有你无我”内耗式内卷竞争,那么奋斗对自我提升终究是有意义的,它能提升自我价值,实现人生壮阔!

作为坐拥社会大蛋糕的社会成功人士,又能为当今年轻人做些什么呢?读书之时,我曾极其信奉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讲时讲的至理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一下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走出校园当了社畜三年,我极其想反问,国家、社会、家庭能为我们年轻人做点什么。资本家最应该做的事是把社会福利蛋糕做大,而不是在生产端和消费端从年轻人身上榨干剩余价值;最应该给予的是年轻人更多的工作机会,更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