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以及随之而来的毕业季,回想过去7年前,我也曾带着胸有成竹的信心走进考场,而后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走出高中校园。

能支撑我这样一个乡镇做题家,一直把题做到高考考场中去的信念,大概就是我童年时期,路过镇中心小学看到外墙上用大红的油漆印刷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句标语吧。标语是如此的对仗工整,它浅显易懂、蕴含哲理、充满能量而又激励人心,它让我印象深刻,并深深的根植于我的大脑之中,乃至于多年以后该标语从墙上消失了,它还清晰的印记在我脑海中。

诚然,知识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学习也并不一定能有个好未来。但高考仍然是你们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考试之一,它是对你过往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十几年寒窗苦读生涯的一次重大升华检验。高考也是普通人所能参加的最为公平的考试,没有之一。“分数至上论,笔下论英雄”——它是对每一位考生天赋、勤奋、自律程度的综合检验,它仅仅需要你妙笔生花,把心中奇思妙想书写在一张试卷上。即使你发挥不如意,考得再差也会有书可读,最不济也能上一所大专院校。而未来你打算参加的国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残酷至极,不仅需要个人的笔试成绩,笔试成绩达标后还要面试,面试考验着人的表达能力与陈述能力。而笔试不达标,公务员职位就会跟你失之交臂,研究生读书深造也再无缘,那么,高考也许是最为公平也最具人文关怀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了。

我清楚地知道,即使是在学历学位证书通货膨胀严重的今天,考上一所好大学,获得一张好文凭仍然至关重要。好的大学意味着好平台,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好的文凭也不绝不仅仅是一张纸,毋庸置疑,它是对你聪明、勤奋、自律、才华横溢的镀金盖章认可,是你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求职/创业成功的一块敲门金砖。纵观历年《财富》、《胡润》杂志富豪榜,榜单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无论是富甲一方的企业家、运筹帷幄的高管还是人人仰慕的基金经理,清一色的拥有985名牌大学、211重点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的硕博学历。

高三对我来说,是一段再也不想重复回去的艰难读书时光。无休无止的做题,日常的每一丁点儿时间都被课程、考试安排塞得满满,个人每天按部就班的读书学习复习复盘,高三下学期我甚至从轻度压抑感到轻度抑郁。我试图从无休无止的做题中排解苦闷,让知识的分子充盈脑袋,我渴望尽快高考来临。乃至我高考毕业后,压根就没考虑过复读这一道选择题,并承认选择复读的考生勇气可嘉——那正是我想逃避的现实啊,正像3年前我想逃避苦闷的初三学习生涯一样——无休无止的做题考试,令人心情此起彼伏的考试成绩竞争排名,已然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以至于进入大学校园,我浪荡了四年,勉强混了个本科毕业。

老实讲,我不是一个聪明人,初中时读书自我感觉还行,到了高中,成绩一直都在班级的中下游。更让我自信心受到猛烈打击的是,整个高中三年,满分150的数学试卷就没及格过,以至于我一度自嘲道:对日暮西山的老年人来说,时间是奢侈品;对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病人来说,健康是奢侈品;对居无定所食不裹腹的穷人来说,碧桂园半山别墅是奢侈品;而对我来说,一张及格的数学就是奢侈品,可遇而不可求。我知道再这样下去,高考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考试,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甚至有点“有耻下问”,印象中,整个高三时光,只问过数学老师一次问题,其他学科问题则从来没问过相应科目的老师。

高三下学期,我开始剑走偏锋,不刷大众通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而是每天中午下课后,午饭吃饭前,抽出半小时,把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天利38套高中数学》题目刷起来,像机器人般雷打不动地自我程序命令执行。“天利”这套题名起得还蛮有意思,寓意“天时地利”都给我提供了,还需要我把它做起来,才能注入“人和”,方能构成“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还何惧车遥马慢,山高路远。直到高考前夕,天利38套被我复盘刷了几次,高考数学取得了107分的勉强过关成绩。

2014年的6月7日~6月8日这两天高考考试,不过是把之前流程式模拟了一遍又一遍的考试变成了实战检验。铃响笔起,又,铃响笔落。我心如止水地走进考场,从容淡定地答题做题,再到宠辱不惊地走出考场。心态历经多年的磨练后,一场考试 ,也不过如此。

高考当天结束后,班级进行了一次晚餐聚会,那天的天气晴朗,晚霞很美,聚会当中,班上有人向心仪的人表白了,多年后的今天,他们还在一起吗,结婚了吗。

高考后假期时光还挺快乐,恰逢家里荔枝树荔枝成熟,渴了就爬树上去摘荔枝,热了就和兄弟去镇上的游泳池游泳。而后我独自一人往广州、深圳跑了一趟,那时候很崇敬华为这家企业,专门跑到了深圳华为坂田总部基地瞧了一眼。等待成绩公布的时间毕竟是漫长的,我家同姓邻居在深圳开办着一家软件工作室,在家人的引导下,协调我和兄弟前往他在深圳工作室的“学习”了半个月,那时看的是单片机、汇编语言。谓之学习,其实就是仅仅看汇编语言这门编程语言的书,没啥电脑实操,也没问邻居编程问题,以至于半个月后,将要离开时,啥都没有学会,就纯粹当来深圳玩一趟了。

不得不说,去邻居在深圳的软件工作室待的半个月,深深地感受到深圳的创业氛围十分浓厚,开软件工作室的邻居,楼下一层是编写代码的工作室,第二层是睡觉吃饭休息的起居室。在工作室里,经常听到前来工作室的客户找邻居洽谈业务合作生意,邻居手下带出的两个徒弟,其中一个是高中学历,学成之后在附近找到新公司谋得一份软件编程工作上班去了。工作室到了晚上下班时间,邻居偶尔带我们出外面餐馆吃饭,餐馆里上的是黑色的哈啤(Happy),饭后倒是经常和工作室的同事逛深圳的街区,也在深圳的街区球场打篮球。

在吃喝玩乐的暑假时光中,高考成绩终究还是公布了,2014年广西理科一本线是520分,我考了510分(语文100,数学107,英语125,理综178),没上一本线。我知道,这个分数跟北上广深的高校注定是无缘了,填写志愿的时候,我按照“拼一拼、冲一冲、稳一稳”的原则,填写了如下志愿顺序:1、大连交通大学 ,2、青岛理工大学,3、西安邮电大学,4、天津商业大学;专业栏都是一律填写经济学,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结果落到第三档,西邮要了我。高考毕业后,我就挺想出国的,我当初有考虑过填报志愿4——天商的“中国-加拿大”国际会计班,分数稳到我能被录取,学习形式安排是大一大二两年在国内学习,大三大四两年到加拿大合作高校学习,毕业能同时获得两边学校的学位学历证书,父亲以学费太贵为由,把我这一志愿否决了。那时是父亲经商生意最好的时候,缺钱吗?咳!

大学毕业三年后的今天,我开始复盘反思,当初死磕选择经济学是不是一种错误,我最初的本意是,奔着经济学光明的就业“钱景”去的,结果职场上未能如愿,毕竟大学也没好好学习,未能进一步深造。如果最初选择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哪怕分数有限退而求其次,选择再次一点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风景呢?

对新一代的高中毕业生,我依旧认为在分数有限的情况下,推荐的志愿填报优先级为:专业第一,城市第二,学校第三。把专业排在第一,不仅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还是因为,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能进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把城市排在第二位,是因为大城市能十分开拓来自小城镇乡村考生的眼界,也能提供无与伦比的就业、发展机会;至于把学校排在第三,不是学校不重要,只不过是在同一层次的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对人的塑造能力也并非十分极具特色。

虽然就读的并非“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这一刻也许我后悔了。

穷学计算机,富读金融学,本该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