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航母舰载机的标准配置是鱼雷机、俯冲轰炸机、战斗机,其中鱼雷机是反舰武器中最关键的一种。因为鱼雷攻击的是军舰水线下的船体部分,直接破坏船体水密性,由于一侧大量进水从而破坏军舰的平衡性,一侧大量进水从而让军舰倾覆。所以相对于击沉军舰,航空鱼雷相比炸弹更具杀伤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施放鱼雷的方式中,航空鱼雷要比舰艇用鱼雷的投放难度更大,因为航空鱼雷在使用条件和技术要求更加苛刻。和普通的舰载鱼雷在速度较慢的军舰用高压气体施放鱼雷不同,航空鱼雷是从高速飞行的飞机上投放的,而鱼雷机要保持一个飞行高度,最低也要控制在10米的高度,而一般的投雷高度都在10~50米左右,而且投雷时飞机的速度至少也要保持在200+km/h的速度。相比之下舰艇施放鱼雷的高度低于10米,而且速度不会超过60km/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航空鱼雷不仅要考虑在水中的运行状态,还要兼顾在空中的飞行姿态。而且在入水的瞬间要承受猛烈的冲击力,受惯性和重力的双重影响,入水后瞬时下潜的深度大于舰载鱼雷,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因此航空鱼雷必须具备更坚固的结构强度和更有效的姿态控制能力,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更多。二战时期航空鱼雷水平最高的日美两国也不过各自装备了一种航空鱼雷,即九一式鱼雷和Mk 13型鱼雷,它们都经历了反复改进后才趋于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日本是早期海军航母的探索国,所以在舰载鱼雷的研究更早且成果和技术要远远领先当时其他国家。日本航空鱼雷的开发最早是在1923年海军舰政本部部员成濑正二造兵大尉前往英国考察鱼雷技术,在归国后提交了详细的技术考察报告,并以此为基础组成了以成濑大尉为首的鱼雷技术研发团队,并于1928年开始航空鱼雷的研制,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关后于1931年定型投产,命名为九一式鱼雷。而这就是让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一款鱼雷,偷袭珍珠港里用的就是这款,当时为了在珍珠港内的浅水中使用,还特地加装了木制尾鳍,以提高鱼雷入水时的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