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在班级群内发布的下载APP、关注公众号的通知,这让很多家长存在疑惑。“手机上已下载了太多类似的APP,倘若是持续这样下载,很多家长当前使用的手机根本就无法支持,内存根本就不够用。”

其实,据相关人士透露,很多学校普遍都有存在,虽说要下载五花八门的APP,但它下载那么多作用在哪里,还会给家长造成心理负担,如担心个人重要信息遭泄露、或还得更换手机设备。面对校方的要求,这让做家长的很无奈。从一些家所展示的手机上各种教育小程序、企业号和APP,虽说学校企业号里包含问卷投票、校园快讯、学校小助手、数字阅读、学校通讯录、作业等功能。但这些功能与学生学习关联程度显然是有矛盾的,比如说关注以后利用率非常低,即使偶尔会有老师推送一些通知要求,这些信息的价值却并不高。

事实上,各级学校APP、公众号泛滥已是社会共识。这些由不同主体开发、种类繁多的APP、小程序,无一不是打着便捷学习、提升效率、方便家校沟通的旗号,实际上,彼此功能重复、利用率低,无端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还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不过,有很多家长对此也只能是去支持,虽然下载注册有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但也能理解校方的初衷和压力,“也不是什么麻烦事儿,尽量支持老师工作”。

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打擦边球、夹带私货等,仍时有发生。据媒体披露,有不少教育类APP存在夹带“私货”现象,如:植入商业广告和网络游戏,甚至链接不良网络信息;有的擅自开通收费功能,推出具诱导性、针对性的收费项目;有的强制学生下载,与学分、成绩、评优挂钩,任意扩大使用功能,违背了推荐APP初衷,引发舆论关注。

总的来说,造成教育类APP泛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开发主体过多、动机不纯、品质良莠不齐等,显然是重要因素。因此,是否有必要设立“全国统一教育服务平台”,或许已经是迫在眉睫了。还有,是否应该对其他任何主体开发的教育类APP禁止进校园,也值得显得是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汉闻评论员 佳佳 (未经授权,禁止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