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五月初九,清廷将曾国藩升为体仁阁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当清廷任命通过廷寄的方式到达南京时,已是五月十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载了一天的生活、工作时,提到了这件事:“接奉廷寄,知已晋官大学士。正值军事棘手,大旱成灾,而反晋端揆,适以重余之不德耳。”

自从1860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后,曾国藩得到了清廷的重用,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官职频繁升迁。

1861年,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江苏、安徽、浙江、江西4省军务,4省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浙江本来属于闽浙总督管辖,现在也归于曾国藩管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2年初,曾国藩被升任为协办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内阁大学士的副职,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为从一品。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品级为正二品。现在有了协办大学士的官职,品级就相应升为从一品。

曾国藩、曾国荃率部攻陷南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又得到清廷的重赏。曾国藩被封为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在所有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中,曾国藩所封爵位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曾国藩再次被清廷提拔为体仁阁大学士,官居正一品,正式列入宰相(清朝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被视为宰相)之列。古人所说的“拜相封侯”,曾国藩全部实现了,步入人生巅峰。

可是,我们从曾国藩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感觉,而是感到一种惭愧,惶恐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两点原因。一是军事棘手,二是大旱成灾。

曾国藩所称的“军事棘手”,是指清廷在平定捻军一事上,屡遭挫败。

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后,兴起于华北地区的捻军成为清廷的心腹之患。捻军以骑兵为长,拥有极强的机动作战能力,纵横驰骋于山西、山东、陕西、直隶等省,流动作战,来去无踪,给了清军沉重的打击,还击毙了清廷寄予厚望的僧格林沁亲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5年,曾国藩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山东剿捻,采用“重点防务、坚壁清野、画河圈围”等对策,都失败了。清廷见此情况,派遣李鸿章代替他剿捻,让他回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联手围攻捻军,也没有收到显著成效。

在曾国藩看来,自己在平定捻军一事上遭到失败,极为遗憾。

曾国藩所称的“大旱成灾”,是那几年两江地区经常发生旱灾,好几个月滴雨不下。众所周知,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条件良好,自古以来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可是,如果老天爷不赏饭吃,隔三差五来一场旱灾,鱼米之乡也会发生饥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两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曾国藩没有闲着。1866年夏天,当两江地区又发生旱灾后,曾国藩率领地方官员,来到位于南京狮子山的龙神寺求雨。过了几天,果然下了一场大雨,让当地的旱情得到极大缓解。有了这场雨,当地老百姓及时补种了晚稻,减少了损失。

1867年,江南地区又发生旱灾后,曾国藩向别人请教求雨之法:“李雨亭言求雨之法:亲笔书南方朱雀之神、风云雷雨之神两牌位,黄纸朱书;又亲笔书祈雨文,迎神于大堂,三跪九叩,旋即迎于净室,屏去从人,亲自读文,两跪六叩。每日早饭两次独自拈香行礼,余仍照常办公。”

曾国藩还写了一篇《丁卯四月求降雨告辞》:“自客岁之仲秋,历冬春而孟夏。阅八月而不雨,嗟群生之凋谢。哀江南之黎庶,因兵燹以十霜。邑何民而不莩,野何土而不荒 。为斯命而请命 , 冀岁事之无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管是旱灾还是涝灾,都属于自然灾害,与曾国藩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按照当时人们的观点,所有自然灾害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对主政官员的惩罚。一定是主政官员德行有亏,或者办事不当,老天爷才通过这种自然灾害,来表示自己的震怒。曾国藩是两江总督,是两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两江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不正是因为他德行有亏,或者办事不当?

所以,曾国藩认为两江地区发生旱灾,是对自己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应该晋升为体仁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