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岁的马俊河,住在民勤县的一个小村庄,他一直有个梦想,要在这片戈壁荒漠种上梭梭,修复家乡生态,让沙漠变绿,这一做就是14年。14年来,他和一万多名志愿者,种下4万多亩防风固沙的梭梭林。
头天刚刚下过雨,沙地上还留着湿湿的雨痕,梭梭肆意享受被雨水浇洒的欢快, 变得更加葱绿。马俊河一边查看梭梭的长势情况,一边拍照上传到朋友圈,“雨量还是不错的,地面上渗下去的湿度差不多有十公分,有些地方还有积水,像这个梭梭就是长在水坑里面的,应该算是这片地方最幸福的梭梭了。”马俊河指着一棵梭梭笑着说。
在今年频繁光顾的雨水滋润下,沙漠、戈壁新生的草本植物生机勃勃。红柳、梭梭等耐旱植物枝头更添新绿。
广袤的沙漠、戈壁上的草本植物生机勃勃 李异炳 摄
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0.34%。
为了守护家乡,从2007年开始,马俊河通过互联网组织志愿者植树的方式,在民勤种下了1800 万棵梭梭。
“梭梭在沙漠里面特别耐干旱耐盐碱,适合民勤这种100多毫米降雨量的气候,土壤水分含量在0.8-1.2%的严酷条件下仍能生存。”马俊河说。
种梭梭是民勤地区防风固沙最为有效的手段,成活率高,成本也最为便宜。
每年春秋两季是马俊河最忙碌的时候,这时,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来民勤植树。
志愿者中有团体、个人、老人、孩子,还有坐着轮椅的退伍军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沙漠中种下更多的梭梭树,为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俊河查看雨后梭梭的长势情况 李异炳 摄
志愿者田海兴也是民勤人,在部队服役时因营救战友而受伤造成高位截瘫,在省荣军院休养。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年他都会坐着轮椅来沙漠植树,已经坚持了10年。
田海兴的坚持,让马俊河很是感动,“从挖坑、放苗到填土,整个工序都是他都是坐着轮椅完成。他说,自己身体虽然不好,但是作为民勤人,力所能及的哪怕是种一棵梭梭,也觉得值了。”
从光秃秃的沙漠到点点绿意,小小志愿者们的绿色梦想也在这片沙漠上慢慢生根发芽,凝聚起勃发的力量。来自上海的小志愿者大宝,从4岁开始就跟着妈妈来民勤植树了,每次他都和妈妈在沙漠中驻扎三天,每天栽下近百株梭梭。
随着参与种植梭梭的人越来越多,梭梭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梭梭每年成活率都在90%以上,沙漠每年都添新绿。互联网加志愿者压沙造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杭州日报社发起了名为“西湖不可复制,绿色可以传递”的大型公益活动,在民勤建立了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生态林。截止2021年,已栽植形成了甘肃青年林、杭州林、百万森林等40多块梭梭林,面积达2万多亩。
雨后的梭梭苗生机勃勃 李异炳 摄
绿色,一点一点,一片一片在延伸。从夹河镇的国栋村到昌宁镇古长城脚下的四方墩,14年时间,马俊河和一万多名治沙志愿者,在沙漠中奔走行程10多万公里,埋压草方格1万多亩,栽植梭梭1800万棵,成林4万多亩,一片片黄沙被绿色覆盖。
“ 14年来,我一直坚信,我们每多种一棵梭梭,沙漠就会绿一些,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好一些。”马俊河说。
民勤虽地处沙漠边缘,但物产丰富,比较出名的有羊肉、蜜瓜、茴香等。为此,马俊河想到了“产业治沙”,创立了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建成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500亩,成立了“梭梭农庄”网店,帮助农户把种植的优质生态产品销售出去,让村民成为植树治沙的受益者和主力军。
2019年马俊河注册了“沙瓜先生”蜜瓜商标,销售了600亩地的蜜瓜,农民每亩地多收入过千元。买一箱蜜瓜,种一棵梭梭,马俊河建了一处林子,叫吃瓜群众林,成功的在互联网上开创了独特的民勤蜜瓜销售方式。
马俊河擦拭着志愿者牌 李异炳 摄
“现在不管买什么民勤农产品,都可以在民勤种一棵梭梭,这样下来就是农民挣到钱了,然后梭梭也种下去了,生态也治理好了。”马俊河说。
“梭梭农庄电商帮扶计划”开发特色农产品16种,以淘宝店铺和授权微店方式进行销售,取得良好成绩,并掀起民勤农产品的电商销售热潮,这是马俊河开辟的另一种“治沙”思路。(记者:杨燕 李异炳)
编辑:裴艳春
责任编辑:陈达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