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论是年龄大或小,也不论是男还是女,每每听到郭颂老师唱的《乌苏里船歌》,都会如呆如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但你知道《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吗?赫哲族称其民歌为“嫁令阔”,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赫哲族人的歌声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婉转动人,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嫁令阔”已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们有感而发。而优美的曲调一旦被民间流传,就会成为民歌,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它“嫁令阔”。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它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啥唱啥。这些歌曲多是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和田园的无限热爱。乐句多为两句、四句构成。调式以宫、微、商、羽调为主,曲调以五声音阶组成。节奏以正规的拍节呈现,演唱经常以“啊啷”一词开始。演唱者的语调非常丰富,有悲调、喜调、老头调和少女调等。演唱中经常以“赫尼娜”“哦呐呐”“牡丹初”“百本初”“也林初”“匡库尔嗒”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相衔接,作用相当于汉族民歌中的“哎嘿吆”“依个呀尔吆”等。

由于赫哲族人口较少,又没有文字,更没有专业的音乐记录者,所以赫哲音乐主要是靠一代代民间艺人、演唱爱好者的记忆口头流传。赫哲族虽然人口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

过去赫哲人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以网船等简单的捕鱼工具为主,因此赫哲音乐素材大多是源于他们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生活。音乐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清新流畅,有随波逐流的韵味,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之意,曲调和基本节奏大都出于划船的动作,舒展平缓,具有渔家歌谣的特点,既好听又上口,容易记忆和传唱。而有些赫哲族的“嫁令阔”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比如熟皮子和缝衣服时,或者是在山上采摘野菜、野果的时候,都要情不自禁的唱起“嫁令阔”。

“嫁令阔”“波浪型”旋律线条以及带有划桨节奏特点的“划动型”节奏型等,构成赫哲族传统音乐的“核心风格”。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在传统的赫哲族民歌《找情郎》中,它也是《乌苏里船歌》主体部分的曲调原型。

赫哲族“嫁令阔”从歌词内容和曲调变化大致可分作五类:

一是历史性的古歌: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流传下来的极少,十分珍罕。如用类似于依玛堪曲调演唱的《迁徙歌》,就被誉为会唱歌的“活化石”。

二是祭仪中的歌:主要由赫哲族在祭祀仪式中演唱,有《请神歌》《颂神歌》等。其曲调相对固定,但每个人演唱中又具有个性风采。神歌曲调后被依玛堪艺术和篝火夜舞等引用。其曲式保存不多,在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留存下一部分,弥足珍贵。

三是生活中的风俗歌:反映内容有渔猎生产、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家乡山水等,这类民歌所占比重比较大。其歌词随意性很大,可看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词曲尽情发挥。如《松花江相会情歌》《想情郎》《思恋调》等,都属经典性作品。

四是回忆性的倾诉歌:这类民歌的产生和赫哲族苦难经历相关,或痛说苦难历史,或抨击日寇血腥罪行。这些民歌曲调缓慢悠长,悲切泣美,听起来如泣如诉,给人一种压抑感。如《过去痛苦的日子》等。

五是新生活的赞美歌:这类民歌均产生在新建立后,数量比较大。如《绿色的山哟绿色的水》《捕鱼谣》等,大都是在过去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填上新词,互相传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新民歌。

也有学者把它划分为多种民歌,即劳动歌、风俗礼仪歌、情歌、摇篮歌、古歌、悲喜歌等。

作者/来源:绥化趣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