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骂的中国,燃爆了世界

2021-06-15 10:57·极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图|大飞映画

真相来了。

是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6月8日,世卫组织召集的新冠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的报告对外公布。

报告指出: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新冠病毒源头到底在哪里。 但已有充足证据可以表明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病毒的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距离2019年12月30日,一份盖有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公章的红头文件,紧急通知“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在网络上流传:

已经过去了526天。

也就是说,“病毒发源地”的黑锅中国足足背了已一年有余。

这一年多来,中国一直承受着骂名。

被外媒肆意抨击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

被某些西方国家提出了高额的“疫情索赔”。

扛着内外压力,中国咬牙反击前进。

当疫情席卷全球,国外日新增病例成百上千的时候;

中国只花了两个月就严格控制住了疫情的扩散。

回顾过去,无论遇到多少质疑困难,中国只会用两个字回击:实力。

其他人忙着搞阴谋阳谋,吵得唾沫横飞的时候,中国只做一件事:发展。

因为中国人知道,拥有实力才能拥有话语权,也唯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

从而使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更加安乐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世卫组织公布结果的隔天,6月9日,中国再次宣布又一新冠疫苗获批上市使用。

算上之前成功研发的3款疫苗,这已是我国第4款自主研发的国产新冠疫苗。

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位列全球第一。

很难想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成了疫情控制得最稳定的国家。

有一个成功的关键是:得益于中国新冠疫苗的“领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来看,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全民免费接种疫苗。

不过是一句简单不过的话。

殊不知,那是有人为此倾注了全副心血。

她便是中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武汉疫情来势汹汹,陈薇临危受命。大年初二和家人分别,便带领团队即刻奔赴武汉。

抵达之后,没有一刻休息。

陈薇与团队立即赶往重症区观察病人的情况,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新冠病毒毒株。

临时搭建了一座负压帐篷的简陋实验室,陈薇剪了超短发穿上隔离衣,便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

先是用了最短时间,研制出了核酸检测试剂盒,方便能尽快找出患者。

然后又紧张地投入到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当中,与病毒赛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陈薇

整整半年,实验室就是她的家,最后疫苗成功研制出来了,陈薇满头黑发变白。

后来有人采访陈薇感想,她说: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带领抗疫的人从不敢放松,民众也自觉配合毫不松懈。

5月,广州因为境外变异病毒输入,出现了疫情反扑的苗头。

一位75岁的荔湾郭阿婆确诊。

当机立断地,政府立马封锁重点区域,动员广佛两市人民反复轮流进行核酸检测。

正值南方闷热多雨的季节。时而高温暴晒,时而狂风暴雨。

但在每个街道社区,医护工作者仍是立即穿起厚重防护服,迅速搭起帐篷,尽责尽力为市民检测核酸至深夜凌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陈志杰 ©

哪怕高温使汗水湿透了衣服,暴雨迷糊了视线。

累得躺地而眠。

他们不仅没有退缩,甚至为了不错检漏检一人想尽办法。

有的医护人员,还组织一起学习粤语,为的就是能和上年纪的老人家顺利交流。

而市民也主动排队,奔走相告;长时间的轮候、熬夜淋雨也毫无怨言,自觉提供样本。

看到医护人员进场,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看到医护废寝忘食,帮忙送来水和食物。

用最大的理解和支持,配合防疫工作。

所以我们看到,疫情会卷土重来,但历史不会重复上演。

因中国抗疫的力度和强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陈志杰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霓虹变幻、灯火辉煌,是我们熟悉的生活。

无障碍的通讯、联网,便利地学习、生活、工作、出行;

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天。

但这番舒适和便捷,都离不开一样东西——电力支持。

都说看似越普通平常的事情,越是不凡。

这句话绝对能够用来形容国家电网,以及它背后无数的基层电力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有印度网友提问:中国能做到全年24小时不间断供电吗?

这是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不敢保证的事情。

况且在印度,至今仍有1.6亿人没用上电;用上电的,又因为混乱的电网管理和偷电事件频发,断电停电成了常态。

而在中国,长时间断停电的情景,反倒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皆因全世界规模最大、最稳定的电网不在别处,就在中国。

同时,中国也是唯一一个在全世界实现全民通电的国家。

这个成就,凝聚着多少“电力人”的智慧和血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晚霞中的电力人》雷鸿 摄

要知道,中国修建电网的难度,比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要高。

首先是起步慢,我国资源的分布又极不均匀。

能用来发电的能源资源,80%都在西部和北部;但用电需求最高的,却是经济上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远距离高压电力输送,是世界难题。

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多年,也只能折戟投降。

但中国硬是迎难而上,日夜研究,发明“特高压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两项顶尖技术。

实现“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壮举,还把全世界带进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时代。

在电力领域,中国重新制定了世界的标准和规则。

其次,中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电网的搭建不仅要从零下30度修建到50度,而且还要从高原盆地修建到戈壁沙漠。

空气稀薄、悬崖峭壁、风霜雨雪,是电力工作者常常遇到的恶劣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们仍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是在搭建电缆的路上,就是在抢修线路的路上。

饿了,就放根绳子下去,让地面同事把饭系着吊上来;

累了,就在身上捆两圈安全绳,直接在电塔钢架上睡一会;

免得爬上爬下麻烦,节省出更多时间,帮助人们通电复电。

大部分的国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铺设电网,是为了赚钱和盈利,电价年年高涨。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就几乎与电绝缘,因为没有人愿做亏本的买卖。

但在中国,哪怕是小山村的几户人家,也会铺设千百万的电网基站,实现通电。

却保持20多年来,近乎无涨幅的低廉电价收费。

创造了全中国14亿人口,人人用得上电、人人用得起电的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积贫积弱,曾经是牢牢刻在中国上的烙印。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幕:

穷人家孩子蹲坐街边哭天抢地,等待被父母发卖;

衣衫褴褛的老人虚弱倒地,啃食着地上废物残渣。

这是那个年代,中国贫瘠状况最真实的写照。

直到毛泽东一脚踩入积水泥坑,掀起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源于《觉醒年代》

弹幕中网友纷纷留言刷屏:他来了,他带着希望来了!

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而我们,总是胜利的那一方。

正因多年来,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境况,总有人前赴后继、脚踩泥坑,为挣扎在穷困沼泽的人,带去希望和力量。

2020年11月23日,我国正式宣布: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这意味着,中国已消除绝对贫困。

在这背后,是300多万扶贫人呕心沥血奉献8年之长,更是有1800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牺牲在扶贫路上。

或许有人会疑惑,一心扶贫怎么还会丢了命?

其实,一个地区的贫穷,乃至生活在那里的人,没有赖以为生的活计,是有着很直接的原因的。

多半是因为该地区的气候、环境、交通、天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中国日报网》

所以扶贫工作者,首先要应对的不单单是贫穷的人们,反而是高危、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扶贫也不仅仅是说,派钱派物资便可以简单了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扶贫工作者真正要做的,是联系了解每一贫户,调研周边情况。

帮他们各自找出最适合的“生财之路”。

要做到这一步,扶贫人可能每天得多次往返在险峻的山路、沟壑当中,极容易遭遇意外。

90后“扶贫夫妻”,吴应谱和樊贞子便是在走访路上遇难。

28岁的吴应谱是大樁乡的驻村扶贫干部,担任书记不到一年,就已走遍全村14个角落,记录了8本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

22岁的樊贞子考上了公务员,也来到同一县落参与扶贫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吴应谱 图右:樊贞子

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夫妇。

“本人贫困户家养土鸡,味道鲜美,可送货上门,有需要的联系我。”

这是樊贞子生前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出事的那天,吴应谱正是陪着怀孕2个月的妻子,来到帮扶贫苦户游承自家,拿走帮助销售的几只土鸡。

回程之时,发生车祸,两人双双罹难。

知道消息后,75岁的游承自来到殡仪馆,拿着樊贞子帮他卖鸡得到的600块钱,泪流不止。

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了全球一整年,至今仍未结束。

世界银行还曾发布报告称,受疫情影响,全球可能新增1亿多人进入极端贫困。

唯有中国,在此时还能逆流而上,提前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

正因为在中国扶贫斗争路上,像吴应谱和樊贞子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

他们都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拨开中国穷困的迷雾。

国父孙中山百年前“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

今日的中国,终于实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小的时候我曾天真地以为:

远方塞外的风光,真的犹如课本里描摹的那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后来才知道,真实的西北地区,多的是黄沙卷地,寸草不生。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多求一分绿意都是妄想。

每天醒来,一呼吸风沙就灌满嘴鼻,不开窗,桌椅碗碟也铺满沙砾。

严重的时候,一场沙尘暴就能覆灭整座村庄。

风沙一扬,田毁、草枯、人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不甘心也不愿意子孙后代再活在风沙肆虐的恐惧当中,誓把沙漠“赶出家门”。

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南边,甘肃省古浪县里有一个地方叫“八步沙”。

1993年,一场夹杂着沙石13级特大沙尘暴,狠狠刮了两个多小时,几乎给这个小县带来了灭顶之灾。

房屋被掀顶,农田被掩盖,6千多头牲畜消失,上百人受伤死亡。

看着生养自己的故土面目全非,乡村的同胞流离失所。

石满、贺发林、张润元等6老汉,满心愤慨,发誓和风沙斗一斗。

他们以承包的方式,揽下了八步沙7.5万亩治沙造林的目标。

在合同书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他们6人都清楚自己已年过半百,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沙漠深处。

为了加快植树进度,6个人吃、住都在沙漠里。

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锹,就是他们植树造林的全部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凤凰新闻》 八步沙六老三代人传奇

第一年他们种下了一万亩树苗,风沙一来,全军覆没;第二年,树苗近7成被风沙连根拔起。

失败、尝试、再失败、再试。

经过10余年苦战,6老汉硬是驯服了4.2万亩沙漠。

但还远远不够,年纪大了,老人们接连病倒。他们的儿子接过父辈的铁锹,继续开干。

再后来,第三代治沙人也加入进来。

“一棵树,一把草,压着沙子防风掏。”

是六户三辈人植树治沙时吆喝的口号,更是他们坚守一生的信仰。

如今,八步沙集体林场,累计栽种了4000多万株各类沙生苗木,面积高达50万亩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凤凰新闻》 八步沙六老三代人传奇

高空俯瞰下,犹如粗壮的绿色臂膀,护住在沙漠后生活的人们。

荒漠化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搁在国外,治沙防沙是一项庞大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中国,偏偏凭借着无数像“八步沙六老汉”那样的坚韧治沙人,一代又一代的攻克付出;

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连续15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绿水青山、和更加充满生机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

这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更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

只不过是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中国。

如果我们再往细处去想,这甚至不是一个人人可打疫苗、享受电力、解决温饱,还会关心起空气尘暴的年代。

那些在我们眼里理所当然的事情,竟是他人遥不可及的奢望。

《奇葩说》里黄执中曾有一番话很打动我,他说:

“一个国家最大的骄傲,就是培养出一群娇贵的人民。因为你上升了,你开始在意别的东西了。

当我们脚踩大地的时候,闲时还能选择仰望星空。

不为什么别的原因,只因这里是在中国,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文作者:暄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