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黄鑫亮

《光荣与梦想》描绘了从中共一大建党到抗美援朝获得胜利这横跨35年的历史,气势恢宏、跌宕起伏。如果单纯平均分配各个历史节点的事件展示,那不免会像一部纪录片。如何呈现卷帙浩繁的革命历程,这是对主创人员的挑战。

从开篇1982年杨开慧故居发现的书信——这封她当年被捕前来不及交给丈夫毛泽东的家书说起,倒叙的表现形式就能看出刘江导演的巧妙构思和新意。那封书信就是一道光束,掀开这部革命历史剧的大幕,那也是当时无数仁人志士书信的一封,无数道光汇集成一道光芒,那道光芒就是马克思主义,它指引我们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暗淡的军阀割据时代的旧中国,毛泽东在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引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道光,即使在当时,这道光微弱得不值一提。起初的这道光,就像被厚重的乌云层层阻挡。之后无数共产党人让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中国生根发芽,进而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划向天际。过程中至暗时刻的摸索,无疑是对当时仁人志士的一次叩问:你相信光吗?有的人看见光相信光,有的人看见光装作看不见,有的人看见光却想逆光而行,终究是相信光的人将梦想照进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究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就不能单纯罗列历史事件,像历史教科书式的呈现,《光荣与梦想》很巧妙的做了艺术性的结合,将着墨点放于历史里那些鲜为人知的小角落。比如一大时,提出去嘉兴租船开会的王会悟女士,也给到特别的设计与出场。开会的时候,王会悟一边激动地倾听着会议内容,一边提高警惕,提防任何一个破坏分子。她虽然只是《光荣与梦想》出场的四百多个人物中的一个,但是每个历史重要人物,刘江导演都赋予不同的“焦距焦点”,让观众过目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都知道黄埔军校藏龙卧虎,《光荣与梦想》展现了那群热血少年当时的样子。他们有青涩、有斗志、有希望。他们不为利益不为名,走上了北伐之路,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披荆斩棘,尤其是东征攻打淡水城,组建敢死队冲城楼时,这些壮志男儿毫不犹豫地举手请战,未来的元帅和大将就是这样一次次浴血奋战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时代的青年梦说到底其实并没什么本质不同。《光荣与梦想》给当下青年以启示,梦想只是箭,纵使你臂力惊人你也掷不出多远,而信仰是弓,他能让你的梦想照进现实,这支箭的飞行过程会遭遇层层阻碍,这就是一个淬炼的过程。你要相信,你的箭会随着光的方向,而这道光会引领你的箭抵达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