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中西部中职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欠发达的经济和传统观念制约了它的发展规模、档次、品位及其提升的速度。如何让中西部地区的中职教育破除瓶颈、走得更远呢?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及教师四个层面需有大的转变才行。
一、地方政府层面
(一)提高对中职教育地位的认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只有当学习基础相对差的这一部分人有了适应且能服务社会的能力后,这里的社会人口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才能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从这个层面上说,中职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保底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基准点。
(二)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做到两个确保:一是将中职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二是该拨的拨足,不该动的一分不动。
(三)加大政策性引导力度。每年在招生政策上保证普职比例落实到位,保证公办中职学校与民办中职学校的比例合理。确保中职招生工作秩序。
(四)发挥政府指导作用,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牵线搭桥。采取措施将企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同步到党和国家职教政策上来,让学校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应督促人社部门加强与中职学校培训职能的合作,利用税费让利政策加大对企业的激励,消除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后顾之忧。
(五)利用政府力量,整合职教资源,成立职教(中高职之间、县区级中职学校间)集团。根据各校办学历史和现状,各取所长,办出特色,避免重复建设。走精致化办学之路,不求高大上,只求有特色,全市或全区域统筹,消除中职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之痛。鼓励和支持本地中职学校升格升级建设。
(六)尊重中职教育的特点,不可管得太紧太死,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自主权,如招生权、教师招聘权等。
二、学校层面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首先是转变校内教师的观念。其次是让社会认可职业教育;在新闻媒体多露面,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平台,让职业教育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市民心里。再次是向政府多作系统和专题汇报。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让社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加大研究力度,统筹全局。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国外先进中职教育经验、沿海发达地区中职教育经验及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加以研究,寻找到适合本校特色的发展方向。
(三)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办学模式。中职学校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以积极探索。一是综合高中模式,普高与职高并举。二是纯职高模式,它包括对口升学班和技能就业班。
(四)建设一支优秀的中职教师队伍。现在中职教育教师来源有三类:一是普高转型而来,二是企业中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作人员,三是新毕业的原来在中职学校通过职高对口升学的正规大学的大学生。可以说,这几类教师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素质不足的问题。需加大培训力度。
(五)主动寻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象。瞄准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通过政府引导,中职学校应主动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与极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招生、联合考证,形成有当地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口碑好的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走中高职连读之路。
(六)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不能偏取技能。首先,加强思政课教学。不能将学生变成“站在机器旁的另一台机器”。其次,抓好技能实训课。每节课应有目标任务。每节课应尽可能小组制,不能一窝蜂地挤在一起,看热闹,其实真正上手的人不多。每个项目精细化管理,每个步骤都要落实到位,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训有所获。再次,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个“眼中有光,心中有梦,手中有技”、人生出彩的优秀人才。
(七)让中职校园诗意起来,灵动起来。力争让每个学生在三年里至少参与一个学生组织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等。
三、企业层面
产教融合也好,校企合作也罢,都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才能确保职业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在职业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放出眼光,从长远着眼,想着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久,不做一锤子买卖,增强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组成“政府—企业—学校”三角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稳定结构模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
(二)主动与中职学校合作。克服校企合作两张皮现象。实训基地共建,培养标准共拟,师资力量共享,合作文化共融,共同感知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前进的节奏。
四、教师层面
(一)立志中职教学。坚定“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信念。
(二)克服几种思维。一是应试思维;二是应付思维;三是甩手掌柜思维;四是外科医生思维;五是纯粹打工思维,技能班学生基础差,就把他们看成将来只是打工的料,大国工匠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不想为学生高攀一层而奠基。
(三)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作者系永州市综合职业中专工会主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