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A02版

日前,水利部印发《关于表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电白区林头镇党委书记、镇第一总河长张剑斌荣获全国优秀河(湖)长称号,是茂名市获此殊荣的唯一个人。

近日,张剑斌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实施河长制以来,林头镇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接下来,更要守好这一片青山绿水,挖掘沙琅江林头段沿岸特色水文化,高质量打造集环保、生态、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河岸景观。

张剑斌带领镇村干部巡河。何伟 摄

南方日报:林头镇的河湖体系如何分布?实施河长制以来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张剑斌:林头镇位于电白区中部,总面积173平方公里,人口15.6万人。境内有3条主流河道和两大干渠,分别是沙琅江林头段长14.5公里、共青河长9公里、龙记河长4公里、高青干渠8公里、罗黄干渠11公里。此外,还有合丫河、谭白河、九曲河、龙记河等支流河段及中小型水库15座。

实施河长制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河长制工作决策部署,加强对该项工作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把共青河、龙记河打造成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示范点,成功打造了十里河岸景观。

2017年以来,我镇人大主席团每年组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对全镇范围内3条主河流共33个河段和15个水库的“河长制”实施情况进行评议。通过评议,有效促进河长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从2017年至2020年,林头镇在全区河长制工作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彰显了我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河长制的坚强决心。

林头镇在槟榔外坡村建设好心公园、优质蔬果种植基地,精心打造“一河两岸”美丽景观。何伟 摄

南方日报:林头镇如何将河长制制度落到实处?

张剑斌:2016年底,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善林头镇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机会。

2017年下半年,省、市、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相继出台,我们马上行动,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林头镇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对河长制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细化了措施。

根据区统一安排,结合我镇实际,明确了林头镇所辖3条主河流及其支流、15座水库均由政府领导班子任河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任河段长,同时设立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建立和完善工作台账和巡查制度,全面地掌握所管河道周边的污染源和危险点段,加强日常巡查,并就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

为有效落实河长制,实现河流、水库无死角全覆盖,林头镇成立1支镇级护河队、35支村级护河队共200多人。镇级护河队由河长办人员、驻村干部组成,村级护河队由“两委”干部、党员、村长、村民志愿者组成,护河队在河长的领导下,完成每天对辖区河流、水库全覆盖巡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等任务。

作为镇第一河长,我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巡查辖区河道,为其他河长树榜样。我曾经算过,一年里我巡河50多次,发现并整治河道问题30多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推动改善林头镇各大河道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光有巡护还不行,还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把林头河段打造成靓丽景点。

南方日报:林头镇在推进十里碧道建设、打造十里河岸景观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剑斌:2020年,我们根据省高标准规划建设万里碧道部署,在林头镇因地制宜,以开展河长制工作、打造“一河两岸”为突破口,推进碧道建设工作,完成16公里碧道建设任务,通过碧道建设打造成示范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生活。

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中小河流治理示范点。镇党委、政府以中小河流整治为切入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把共青河、龙记河打造成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示范点。2018年1月,全市中小河流治理现场会在共青河好心公园成功举办。

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十里河岸景观。共投入480多万元,加固共青河河堤8公里,拓宽河道,清障清淤8公里,建设河堤护栏8公里、绿道4.8公里、栈道2公里,种植树木、花草超过10万平方米,清理杂木杂草杂物一大批,安装特色景观灯300多盏,水上风车3个,拓宽下游河堤路,并实施黑底化。沿线在新圩村建有共青河好心公园,园内建有王占鳌铜像、小广场等;在槟榔外坡村还建有百姓舞台、外坡好心公园、优质蔬果种植基地,打造了“一河两岸”美丽景观。如今,共青河槟榔段成为远近闻名的观光旅游景点,并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12月,茂名市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在共青河槟榔段召开。

我们还将继续谋划统筹周边林田湖草,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用系统思维共建共治,进一步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挖掘沙琅江林头段沿岸特色水文化、疍家文化、驿道文化,打造集环保、生态、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河岸景观,建成广大人民群众喜游乐到的美好去处。

南方日报:林头镇如何在河道常态化管护上下功夫?

张剑斌:河长制实施以来,我们多管齐下,清理河障和污染源。一是摸底调查畜禽养殖、水面养殖的污染排放情况,清理禁养区所有大小畜禽养殖场,限养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并严格实行污水处理及雨污分流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二是联合环保、规建部门清理非法排污口11处,清理河道障碍物3处、清理涉河违法建筑2处,组织打捞船、水下挖掘机清理河道淤泥、垃圾、水草、水浮莲等杂物18公里;三是逐步建立起“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转、区处理”的城乡清洁工程运转机制,农村生活垃圾能及时有效处理,杜绝垃圾入河入库。

为了加强河道整治效果,我镇购置了70台垃圾清运车分发给各村,建立常态化保洁队和执法队加强巡河护河,并由政府出资聘请专职河道清洁公司,对四大河段进行日常保洁,清理河道垃圾、水浮莲、水草等漂浮物,保证河道洁净,逐步实现河道清理专业化、常态化。

在河道常态化管护上下功夫,我们还要有“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村级人员的培训。我们将再次组织相关部门对涉河村的河段长、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进行系统的工作培训,增强他们对河长制工作的熟悉程度,进一步扩宽工作视野,增强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做好做实河长制工作。

二是加强河道巡查和整治。镇、村两级要各自按职责开展河道巡查,严格管理保护水域岸线,并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完善工作台账和巡查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三是加强监督提高村民保护意识。在河道治理管护方面将力量普及到自然村级,把村长吸收进护河行列,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督。积极营造“垃圾不进河,污水不入河”的文明宣传氛围。

一线走访

曾经的臭水河变身网红河——

林头治水的“加减法”

走进林头镇,大家都会被其辖区内风光秀丽的共青河十里长廊、治理后焕然一新的沙琅江、龙记河、共青河所吸引。

河岸两边各色鲜花竞相绽放,远处隐约可见浮山岭、鹅凰嶂的美景。“水清,岸绿、景美,走到哪里都很清洁。”正在散步的村民称赞说。

然而在几年前,河道两岸还是一片荒芜,河中淤泥重重、杂草丛生,水环境状况恶化,村里的人都不愿意在河边走动。

变化从河长制实施开始。“2016年底,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善林头镇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机会。”林头镇党委书记、镇第一总河长张剑斌回忆。

实施河长制以来,林头镇所辖3条主河流及其支流、15座水库均由政府领导班子任河长,村书记、主任任河段长,同时设立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巡查责任人,并成立1支镇级护河队、35支村级护河队共200多人。

要想让臭河变成景观河,绝非易事,源头是治理关键,需要做“减法”。林头镇先后清理禁养区所有大小畜禽养殖场,清理非法排污口、河道障碍物,组织清理河道淤泥、垃圾、水草、水浮莲等杂物18公里。逐步建立起“户收集、村集中、镇运转、区处理”的城乡清洁工程运转机制,杜绝垃圾入河入库。

实现净化后,林头镇还对河道进行美化、绿化、亮化,需要做“加法”。正是依托优质的共青河水资源,槟榔村委会建成的林头人民公园,串联观景大草坡、花海、滨河栈道等各个功能板块,形成独具特色的十里河湾摄影旅游基地,还建有生态河堤、环园人行碧道、亲水观光平台、百姓广场、文体活动中心、农业观光园及特色城堡建筑,打造了“一河两岸”美丽景观。

治水带来发展“红利”。共青河槟榔段成为远近闻名的观光旅游景点,并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12月,茂名市县域经济发展交流会在共青河槟榔段召开。同月,因河长制、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成果突出,林头镇槟榔村委会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南方日报记者】刘栋铭

【通讯员】 王俊强

【作者】 刘栋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