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南海工作、生活的中央领导干部不计其数。朱德、刘少奇、陈云三人,是著名的“贫困户”。

因为家庭关系复杂,三人需要接济的亲朋多,自身生活拮据,朱德尤甚。而朱德晚年三次参加葬礼,三次大哭,逝世前曾言:我这辈子没吃饱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难童年

朱德出生于普通的佃农家庭,自年少开始,他便一直在贫穷中苦苦挣扎。1886年,朱德出生于四川,自小生活拮据。早年,朱家大湾原本有5亩田,因为朱家人口众多,几个家庭分下来,任何一个家庭都无法依靠种田维持生计。

1882年,为了维持生计,朱德的祖父将田地和房产全部抵押给大地主,朱家也沦落为为地主打工的佃农。朱德一家15人,地主极尽剥削,一家人食不果腹。按照朱家与地主的规定,他们每年需要缴纳收成的一半,此外,家禽、猪肉等也不可缺少。交完佃钱,朱家收入已所剩无几。

朱德晚年回忆道:“当时交完佃钱后,想吃一块肉都没有,只能就着杂粮和红薯当饭吃,久而久之,喉咙都变得非常干涩。”由于疾病和饥饿,朱家几个孩子相继夭折,最终只剩下10口人。即便后来有新生命到来,终因家庭无力抚养被迫溺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虽然贫穷,在朱德母亲的带领下,朱家人依旧积极向上。朱德说:“母亲也是穷苦人家出身,虽然不识多少字,但是对人对事非常通情达理。”

在朱德的记忆中,母亲吃苦耐劳,尽自己所能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每逢过年时,朱德的母亲都亲手为孩子们缝制新衣,几个孩子轮流穿,朱德也勉强能够穿上一回。朱家的生活已经十分困难,母亲却宁愿再节省一些,还是要救济比朱家还穷苦的人。

某次,一名乞丐来到朱德家讨水喝,母亲见他面黄肌瘦,就将自己碗中为数不多的饭食匀出一点。她亲眼看到乞丐把饭吃下去,才送他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说:“母亲好像永远都不会疲惫。她每天都非常忙,忙到根本没有时间真正抱过我和其他的兄弟姐妹。我们家里当时的兄弟姐妹啊,都是在地上爬着慢慢长大的。”朱德笑着回忆童年经历,其中酸楚,却只有自己知晓。

9岁的那年,四川大旱,农庄稼生长缓慢。为了不拖欠地主的粮食,朱德母亲带着家中老少下田,挑水灌溉。小朱德放学后,跟随大人劳动至深夜。即便如此,朱家的贫困状况依旧未能改善。

渐渐地,朱家的饭食从一日三餐变为两餐。“一家人每天也就靠着野菜和高粱来充饥,很少尝过白米饭的味道。”朱德如是说。最后,朱家实在无力支付巨额粮费,便将房子和田地赎回,重新分配,朱家就此分成两个家族。朱德随着父母搬家,一走就是1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心未改

后来,朱德参加红军,革命条件艰苦,即使朱德成为首长,朱家生活依旧困苦。新中国成立后,众人认为朱家的生活条件有所好转,结果却依旧不尽人意。中央曾经为朱德提供补助,他却一口回绝,并将补助逐月退还。

当年,毛主席、刘少奇同志、周总理、朱德军长是中共中央的最高领袖,定的是一级工资。然而在毛主席的建议下,首长们开始拿四级工资,约400元。中央其他人的工资随着资历的增长逐年递增,几位最高领袖的工资,却实行递减制。

和党政干部相比,军队的首长工资更高。朱德劳苦功高,原本达到领取元帅工资的标准。对此,朱德义正词严拒绝。“我已经不在军队担任实际职务了,不能拿元帅工资。”朱德回答道。

如此,朱德与妻子康克清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才勉强能够维持十几个孩子的吃穿用度。遇上需要接济家乡亲朋的情况,朱德的生活也更加拮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的孙子刘武回忆:“40年代,爷爷曾经感叹:我这一辈子没吃过饱饭。”

刘武十分奇怪,便问母亲朱敏:“爷爷生活条件这样子,总比老百姓要好一点,他自己为什么说他吃不饱饭呢!”

朱敏回答道:“战争年代,没什么吃的。解放以后,他又得了糖尿病,想吃也不能吃了。”

“他是哪一年发现糖尿病的?”

“我们懂事时他就有了,好像是40年代发现的。”

四川美食遍地,养成了川人美食家的性格,能吃,会吃。然而对朱德来说,吃饱饭却是一种奢侈。晚年患上糖尿病,医生严格限制朱德的饮食。“四川人炒菜要放糖,要放辣椒,他的菜不能放辣椒,也不能放糖。”朱德女婿解释道。

年少贫穷,食不果腹;晚年疾病缠身,依旧无法追求美食。“这辈子没吃饱饭”,朱德的一生,太过艰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情重义

现实生活的贫穷没有击垮朱德,却将他塑造成果敢、坚毅、重情重义之人。晚年,朱德曾经三次为战友哭泣。第一次哭泣,为未能见彭德怀最后一面。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撤销国防部长的职务。

树倒猢狲散,原本位高权重的彭德怀也开始被众人议论。听到众多流言蜚语,朱德颇为不满:“彭总在生活方面注意节约,艰苦朴素,谁也比不过他,彭总关心经济建设,只要纠正错误,是可以把工作做得好的。”

后来,彭德怀搬离中南海,来到玉泉山暂住。众人怕被牵连,只有朱德常常去探望。1974年,彭德怀病重,他多次请求看守:“我想见朱德最后一面”,却无人应答。没有人向朱德传达彭德怀的消息,直至他去世,也没有与彭德怀见上最后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真相大白后,朱德才知晓,临终前,彭德怀曾经呼喊“朱德!朱德!”整整两天。直到第三天,他才绝望地闭上双眼。得知此事,朱德悔恨不已,“为啥子不告诉我?一个要死的人,还有啥子可怕的?他还能做啥子吗?”说着,朱德已泪流满面。

第二次哭泣,为陈毅。红军创立之初,朱德担任红四军军长,陈毅担任政治部主任,二人并肩作战,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皖南事变后,陈毅成功指挥陈道口战役,捷报传到延安,朱德赞赏不已,提笔写下《我为陈毅将军而作》:

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

国家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

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

救世奇勋谁与共,鸿沟再划古今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朱德的相处中,陈毅也从未吝啬赞美之情。朱德凯旋后,陈毅也写下《平山呈朱德同志》:

滹沱河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

南指中原传屡捷,石门北望庆新郎。

朱德与陈毅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1971年,陈毅身患绝症,朱德前往探望,二人皆感慨万千。1972年1月,陈毅去世。朱德不顾家人劝阻,来到陈毅遗体旁,敬了最后一个军礼。追悼会后,朱德含泪为其含泪写下悼亡诗《悼陈毅同志》:

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

重道又亲师,路线端正。

朱德与陈毅的缘分,还是走到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第三次痛哭,为周总理离世。

1975年,周总理病重住院。7月11日下午,周总理问秘书:“你去打电话,问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他现在有没有时间,看朱老总能不能来。”周总理住院后,朱德曾经多次请求探望。彼时周总理病重,不便见客,二人会面也一拖再拖。

秘书欲安排,周总理又说道:“他有糖尿病,年岁又大,不要影响他吃饭。”

与朱德家人沟通后,秘书将朱德即将到来的消息传递给周总理。周总理笑了一下,对秘书说:“换上衣服,到客厅去见老总,不要让他看到我穿着病服”。

就这样,周总理专门穿上便服,迎接朱德。五点五十分,朱德到来,看到周总理,他问道:“你好吗?”

“还好,咱们坐下谈吧。”

晚年同样疾病缠身的二人,在会客厅就座,回忆起当年的革命经历,心生无限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小时后,谈话结束,朱德在警卫员的搀扶下上车。那时朱德和周总理都没有想到,这次的会面,竟然是永别。

1976年,周总理溘然长逝。鉴于朱德的病情,家人决定暂时隐瞒。周总理离世第二天,告别仪式的最后一天,他们唯恐遗憾,还是将此事告诉朱德。刚刚得知此消息,朱德并没有过度悲伤。正当众人心中石头落地时,朱德似乎突然反应过来,“什么时候走的?”

“昨天上午。”

朱德未再言语,已经泣不成声。半个世纪的友情戛然而止,周总理离世给朱德带来巨大的打击,久久未能消散。同年7月,朱德病情逐渐恶化,生命垂危之际,他嘱咐康克清,拿出仅有的两万元存款,全部交给组织做党费。

1976年7月6日下午,朱德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享年90岁。在天堂毫无顾虑的朱老总,是否能够实现吃饱饭的愿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