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大超 管理硕士、美国俱乐部经理人协会(CMAA)会员、美国持证俱乐部经理人(CCM)、GolfDigest中国百佳球场评选评委、上海林克司乡村俱乐部总经理

最初接触到高尔夫,是在朋友车子的后备箱里摆放的一套球杆。朋友是外企的高管,他说周末会陪客户去郊外球场打球,还说起高尔夫的各种趣事。记得那时每周只休息星期日,尽管并不知道高尔夫球具体是项怎样的运动,但我对朋友是肃然起敬的,不只是因为那是小众且昂贵的运动,还以为是一种文明的符号;再次接触高尔夫是命运之神的眷顾,让我进入高尔夫球场的管理职位,刚开始,当会员在我面前大谈刚刚打球用几号木杆打了多少码,错过了几个推杆等等,我听得一头雾水,让我感到高尔夫的高深莫测。在我真正接触到高尔夫并开始打球的时候,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所有和高尔夫相关的知识,一本厚重的规则给我传导的信息是,这是一个需要承载文化的运动。在我所有熟知的运动中,这绝无仅有。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高尔夫进入中国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西方的文明已经大量融入中国社会,资本的文明、政治的文明无不得到印证。高尔夫球的进入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是,高尔夫球发源地在英国苏格兰,尽管有记录表明该运动在二三十年代已经传入中国,在上海、青岛等地都有人接触,但得到发展却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可能我们自己没有感受到,西方社会对我们能够发展到最多时有600多片球场、接近100万打球人口,是吃惊不已的。因为毕竟那是他们谙熟的运动,体现的是他们的文明。并且西方同行们曾经非常看好高尔夫在中国的未来。

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无疑需要本土化的解读才可以被理解接受,就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这也非常符合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我并不认同哈佛教授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中把中华文明说成是对西方文明的挑战,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于西方的事物,中国人的态度是先拒绝,继而接受最终改造(大意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揭示了这其中“改造”的无所不在。所谓的本土规则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的和情感的意识,因为过于理性的规则对中国人来说总有繁文缛节之嫌,更何况还有经常面对考问灵魂,和时不常出现规则失灵(有人喜欢小赌怡情)。被戏称为国粹的麻将就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这样的价值取向,我所知悉的规则就不下五种,但大家总能找到一种适合的而乐此不彼。

作为业余爱好者,享受高尔夫运动的愉悦,走“原教旨主义”路线高度遵守现行规则,肯定是提倡的,毕竟透过规则体系可以领悟这项运动的完整价值;但我们也不必要求刻意照搬,把理性和规则拉回到中国人熟悉的情感中去自我发挥,适应场景也无可厚非,只要不有违公德和损害他人利益。至于参加职业赛事,就非得按章办事,来不得半点马虎了。不仔细研读规则凭经验和感觉行事,得到处罚是天经地义。我们看到,在国际赛事中由于违规(比如慢打或者耍小聪明)被扣分以致DQ的中国选手不少。究其原因,这关乎运动员的养成教育缺失,和技术锤炼相比,更加任重道远。让人欣喜的是,一批打小就幸运地接受系统培训的青少年爱好者,越来越讲求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为球场送来缕缕清风。

我十分庆幸当年没有发出那篇“檄文”,而是默默地将它放入抽屉;最近也没有呼应有球场要求共同抵制某人的倡议,因为有人情绪失控在球场无理取闹,其实我们无需对此大惊小怪,谁说来打球的就必须是圣人君子,言行出格自有法律制度伺候。还是电影《甲方乙方》的台词说得好“:和平时期就是真巴顿也得在家呆着”。中国特色高尔夫,虽非MadeinChina,也必将“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