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父亲节”作为现代才被引入的概念让每日为家忙前忙后可孩子有事只会问——“爸,我妈呢?”的老父亲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存在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父亲节只是一个舶来品,是由西方传入的洋节。那么以孝著称的中国古代有没有父亲节呢?答案是: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起码有四个"父亲节"!!!

中国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缺少单项的人伦主题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等。不过,每年以感恩父亲为名的活动倒不少。有人曾统计过,中国古代起码有四个父亲节。

父亲的生日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生日,子女不可不知,既为父母高寿而喜悦,又因父母年事已高而忧虑。这样一来,父亲的生日,就成为子女表达孝心的最佳时机。

“天伦日”,即父母的成亲日

古代民间还关注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将其叫做“天伦日”。《礼记》有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在古人眼里,婚礼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大事。

在天伦日,子女在家举行九拜大礼,感谢父母赐予生命的血脉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女过生日

如果父母均在世,也要作为一个父亲节来过的,这叫不忘本,是孝文化的核心。子女每年生日到来,要先拜父母,在父亲的安排下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然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孝为百行之首”,子女生日也是“百行”之一。

父亲的“金榜题名日”

“科甲日”是古代男人功名事业的起点,如果父亲有幸考中,子女会铭记这个日子,每当这天到来,都要为父亲举行祝贺活动。据宋代《春渚纪闻》记载,苏轼被贬岭南,只能写诗排遣时。他的大儿子苏迈专门从京城开封千里迢迢赶到那里,为父亲庆祝“科甲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节,细数古代父亲的称谓

# 有前缀的称呼方式

阿父:《南史 • 谢诲传》:“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女(诲诛)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阿伯:对父亲的一种口语称呼。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一•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

阿公:对父亲的方言俗称。

阿耶:清代著名小学家钱大昕《恒言录•三•称父曰爷》条云:“古人只用耶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 ‘耶’字。”

阿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陆游自指,而非称呼他人之父。

阿爹:《续古文苑•二十•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

阿妈:这是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看清代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叫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家”为前缀的称呼方式

家父: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家君: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家大人:清代著名的小学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经义述闻》里每一篇的开首都要冠上一句话:“家大人曰”,“家大人”,即王引之称呼自己的父亲。

家严:清 陈梦雷 《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严出,以婉词相讽。”

家尊:称呼别人的父亲。

家翁:《晋书•山简传》:“简曰:‘家翁乘鹤业三载。’

家公: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以“先”为前缀的称呼

先父: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先君:裴松之注引《吴历》曰:“先君(即指孙坚)与袁氏共破董卓。”也用做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府君: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儿子给父亲写行状,一般也用这样的称呼。

先考:这种说法不用于口语,一般在祭文、灵位或者碑文中出现。也用于称呼别人死去的父亲。

先人: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子: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舅: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君子: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先夫子: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公: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帝:现在皇帝对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称呼。

先卿:古代君主对臣子已经死去父亲的敬称。

先严:对死去父亲的敬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以“老”为前缀的称呼

老公:此说见于《南北史续世说》。原文为:“高昂兄弟并劫略。其父次同语人曰:‘吾四子皆凶狠,我死后有人与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压,竟知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对他父亲高次同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老头”。

老太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尊称别人的父亲(也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或公公、岳父)。”

老爷子:《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人称自己的或对方的年老的父亲。”

老子: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老爷: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老爹:儿媳妇对公公的方言称呼。

老大人: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老父: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节,领略古代父亲的教子之道

颜之推《颜氏家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还记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吗?颜之推就是颜回的后代,他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写成了《颜氏家训》一书,教育子孙后代。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意思是说与好人在一起,就像是走入了放有芝兰的屋子,时间一久,自己也会带有香气。与坏人在一起,就像走入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久,自己也会带上臭味。

诸葛亮《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在《诫子书》里,诸葛亮教导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修《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李世民《诫皇属》: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李世民是个虚心纳谏的好皇帝,他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后代克制自己,“每餐一食,则念耕夫”,意思是说,每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柏庐《朱子家训》: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始终未入仕,一生在乡里教书育人。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

他的《朱子家训》,是清代家喻户晓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示语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如:“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意思是说,应当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把门窗捆绑牢实,不要到口渴的时候才想起去挖井。

《包拯家训》: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包青天,是北宋名臣,刚直不阿,执法如山,深受老百姓爱戴。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他为民伸冤的神气样子,但他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大家知道吗?

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大意是说以后的子孙后代做官,如果贪污受贿,就不是包家人,死了也别进包家祖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爱无声,情深言浅,

智策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智策传媒

北京智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一线主流媒体、策划、公关为一体的文化传媒公司。我们为国内外众多品牌客户提供专业的资源整合及相关活动执行服务,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出非常丰富的与多方媒体、各方职能部门合作的经验,为更好的服务客户搭建了扎实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