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产业带上新移民 旅游景区安新家

——水城县“六业并举” 开创易扶搬迁“海坪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水城县积极探索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机制,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等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成功打造出了以高端规划建家业、多元投资壮产业、公司帮扶稳就业、股份连心创大业、盘活资产添实业、景区带动兴百业“六业并举”的易地扶贫搬迁“海坪模式”。

一、高端规划“筑弘业”。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端定位、高端规划,立足打造“贵州彝族第一寨”的目标,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突出地域文化和彝族文化元素,将坪寨乡、杨梅乡、玉舍镇、勺米镇、发耳镇、都格镇等六个乡镇符合搬迁安置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搬迁安置,打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海坪千户彝寨,使每一栋房屋都兼具农户居住、旅游度假、实体经营等功能。同时,统筹规划建设希慕遮广场、支格阿鲁广场、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彝族太阳历广场、火把祭祀广场、土司庄园、海坪彝族风情小镇、鞭陀博物馆、鞭陀小镇、哟嘎部落等标志性景点,切实将“千户彝寨”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民族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中国彝族的朝圣之地。

二、多元投资“建家业”。全面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搬迁农户与野玉海管委会合作建房的方式,整合上级补助资金、农户自筹资金和野玉海景区管委会投入资金,扩大建房面积,将安置后剩下的房屋作为搬迁农户与公司合作经营的旅游度假房,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致富产业。千户彝寨按2016至2017年搬迁安置年度分三期工程,一期搬迁入住,规划占地面积300亩,建成房屋390栋,住房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总投资16692万元。涉及水城县6个乡镇(玉舍镇、勺米镇、坪寨乡、发耳镇、都格镇、杨梅乡)35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650户2782人。二期工程已建成完工,住房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总投资10716.7万元,现搬迁安置466户1977人。三期工程规划占地面积136.2亩,房屋96栋,总建筑面积5.66万平方米,总投资16992万元,现已全部建成,搬迁安置648户2832人。所有工程完成共搬迁安置1764户7591人。

三、公司帮扶“稳就业”。严格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和“五个三”经验,着力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十个一”保障措施(一户一简装、一户一家什、一户一证件、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就业、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股权、一户一包保、一户一带动、一户一服务),较好地解决易扶搬迁的一系列问题。引进公司进入移民搬迁点内,采取合作经营特色实体店的形式,负责对搬迁户入股的房屋进行经营管理,所得收益按股比进行分红,每家公司至少解决2户贫困户彝寨店铺就业。在解决迁入户基本生活条件后,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对有经营能力的迁入户鼓励自主经营;对没有经营能力的,由公司统一安排,对房屋进行调整,满足居住条件后,对剩余房屋面积统一进行整合经营,农户作为股东将房屋面积作为股本,交由公司统一经营,对经营产生的利润部分,按比例进行分成。2017年入股的60户贫困户共获得分红7.31万元,户均分红1218元。2018年上半年有83户农户签订《三变协议》,领取《股权书》参与入股,新增景区经营业态16家。

四、股份连心“创新业”。野玉海管委会积极创新经营模式,房屋建成后,产权归农户所有,二楼和三楼由农户居住,居住剩余部分和一楼门面作为资产入股,由管委会统一经营,待管委会收回投资成本后,经营收益按照入股房屋面积折价确定股比进行分红。同时大力发展彝族民族文化,广泛吸纳和培养当地农户从事文艺演出,在景区歌舞队的带领下负责景区彝族迎宾舞、铃铛舞、山歌对唱、彝家情景剧、彝家酒令、篝火晚会等民族文化活动表演,同时生产、出租、出售彝族服饰和经营特色餐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脱贫致富。

五、盘活资产“添实业”。对搬迁户原有的耕地,采取自行出租或转包、当地政府接收后再出租或转包、政府接收后作为生态林建设并进行生态补偿等三种方式进行处理,形成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野玉海管委会按照“无物不股”的理念,充分发挥玉舍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的平台作用,全面整合雪域、气候、文化、生态、村落、民俗、空气、负氧离子、高原景观等各类资源。首先是以奇为股打造林海雪原,野玉海管委会切实将“三变”改革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将奇特的气候资源、雪域资源、花海资源等量化为股,全力打造全国纬度最低林海雪原;其次是变荒为股打造度假小镇,野玉海管委会切实将“三变”改革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整合民族风情文化、荒山荒坡、集体林地等资源,在充分发挥野玉海景区的资源优势的同时,坚持多样参股,全力推动旅游扶贫,产生经济效益,带动搬迁农户脱贫致富。目前野玉海景区已成为全市全域“三变”的典范、易地扶贫搬迁的典范和旅游扶贫的典范。

六、景区带动“兴产业”。依托旅游景区,广泛发动搬迁农户参与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歌舞队、旅游餐饮服务等,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让搬迁群众吃上了“旅游饭”。通过开展培训,实现了“一户一技能、一户一就业”目标。2018年景区开发就业岗位461个,完成培训500人次。实现稳定就业1357人,其中:直接解决就业727人,引导自主创业17户59人,引导外出务工转移就业571人,搬迁入住搬迁贫困户已实现“一户一就业”,部分家庭“一户多就业”。通过入股、分红、合租等模式,开设小旅馆、小民宿,在景区原有酒店、民宿已有床位的基础上新增民宿床位200个,仅消夏文化节期间,23户搬迁户与管委会下属公司共同打造的家庭旅馆实现旅游接待人数1050人次,实现经营收入8.17万元,户均分红约3600元。

实践证明,“海坪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推动了景区建设新提升。按照“搬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的思路,全力推动社会资金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引导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发展特色产业、从事商贸、娱乐、歌舞、住宿、餐饮等服务,形成了处处都是景点,人人都是导游的全景旅游发展格局。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景区品位全面提升,已成为全景式的低纬度、高海拔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二是开创了生态移民新模式。通过把易地扶贫搬迁点与小城镇建设、景区景点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的目标,开创了一种“产业带上新移民、旅游景区安新家”的集中搬迁模式,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如移民户赵音写,在迁入安置点后,通过与县旅投公司、希慕遮彝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入股“彝寨水秀”项目,以21.02平方米房屋入股(折价4.204万元)占股16.86%,公司除对赵音写入股后的房屋进行每月每平方米5元保底分红,并按照股比参与利润分红。三是开辟了脱贫致富新路子。野玉海管委会严格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和“五个三”经验,着力发挥旅游产业带动作用,通过“三变”模式,按照“一户一就业”的要求,一方面广泛发动周边群众参与景区景点的建设,在服务景区发展的同时,加大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开发保洁、保安、环卫、酒店服务等工作岗位,增加群众务工收入。另一方面,以股份链接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歌舞队、旅游餐饮服务等,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致富难问题。

编辑制作:视听凉都微信公众号

总监制:奚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