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钦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沿海,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钦州坭兴陶艺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钦州坭兴陶,学名紫泥陶。据载,钦州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历史:源于唐,并于唐、宋时期就有产品出口东南亚;盛于清朝咸丰年间,因坭器得以广泛兴用,故得名“坭兴”;至民国初期达到高峰,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并称四大名陶之一。而钦州亦随之被称为“中国第二陶都”。

清末民初时,钦州坭兴陶制作工艺日益精良。从1910年(宣统二年)至1930年(民国十八年)先后参展获得三次大奖:

第一次是1910年清政府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第一次劝业会,钦州参展的坭兴陶瓶及陶罐获得金牌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是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黎家园”创始人黎昶春、黎昶昭兄弟创作的一对“山水花鸟”坭兴陶,获得了第二名金牌奖,当时在中国展馆参观的美国总统狄奥多.罗斯福由于对钦州坭兴陶情有独终,特地让人为他与钦州坭兴陶合影留念。

第三次是1930年,比利时为纪念独立百年,举办世界陶瓷展览会,坭兴陶参展的作品同样出自黎家兄弟之手,名为“岁寒三友猪胆瓶”。这对猪胆瓶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眼球,荣获第一名金质奖章。比利时国王阿尔贝特一世让布鲁塞尔市政厅长官向中国方面转达他的意旨,希望向钦州订制该国民族英雄“撒尿小童于连”的陶像两尊,并拿来了相关图纸。所憾此事因故未成,但坭兴陶在国外屡屡获奖的消息,在国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多家报纸发表文章,给予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钦州坭兴陶如此闻名中外,笔者于今年6月9日有幸拜访了钦州一位民间艺术家兼收藏家潘信先生,他家除珍藏了大量的坭兴陶工艺品外,还收藏有很多新中国建立前后出版的报纸和杂志。从中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钦州坭兴陶工业品主要销往越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一带,部分销往欧洲。那个时期的钦州有一条坭兴巷,有人又称其为“宜兴街”,在粤语中“坭”、“宜”语音相近。当时从事坭兴工艺的人家,大都聚居此,并设店经营,共计有多达四十余家专门经营坭兴陶的商店,因此,就有了一句流传至今的话:钦州坭兴养了一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信先生告诉我们,坭兴陶的制造,必须用两种泥土,一种在钦江东岸的双角岭,称为东泥;一种在钦江的西岸锚头岭,称为西泥。

东泥质地柔软胶粘,适合为肉,西泥质地坚硬为骨。

用料的配方按软六硬四混合,骨肉相互支撑配合。从取泥、练泥、做坯、雕刻到烧成的加工磨制,每一个制作环节稍有疏忽便会前功尽弃。产品烧制时必须放在缸、坛、瓦煲等容器中,盖好放入窖中一起煅烧,经过十四个小时左右才能熄火,再过八到九个小时便可取出。

坭兴陶产品的一大特点是不施釉,而且色泽丰富多彩,磨制后油滑光洁,这是与其他陶瓷所不同之处。

这里的土质烧炼后,除了有古铜、荔枝核等颜色外,还有海蓝、海棠红、渗白渗灰等各种色调;有的古雅,有的华丽大方,有的鲜艳光亮。轻轻敲打会发出铿锵、清脆的金属声,而其他紫砂器的敲击声较暗哑,这是坭兴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关键之处。

此外,钦州坭兴陶的独特优点是:耐酸、耐碱、防潮保鲜,折桃李花枝插在瓶内能开花结果。

而用坭兴陶茶壶盛茶一年也不变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极一时的钦州坭兴陶,却在1939年日寇进犯钦州遭到无情摧残遗,很多坭兴陶艺人不甘被见啥抢啥的倭寇掳往东瀛而避走他乡。当时曾有部分艺人逃到越南的芒街继续从事坭兴陶行业,但要回到钦州来取泥,由于运输困难,只经营了不到一年就停止了。抗战胜利后,很多“兴坭”人想恢复生产,但由得不到当时的国民政府支持而告吹,一些“坭兴”艺人在贫困和失业中相继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的民族工业,为了挽救即将失传的钦州坭兴陶工艺,寻访了十多个新老手工艺人,把他组织起来,拨款购置了工具,兴修了厂房,在钦州附近八华里的缸瓦窖村恢复了生产。

潘先生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他告诉我们,从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钦州坭兴工艺厂,到改革开放后的1996年工厂解散,再到本世纪初,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成立,坭兴陶又经历了几度兴衰,但钦州坭兴陶在行业中的品质和地位,使它始终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维着自己的传统,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先生自己就一直不忘初心,他家就收藏着从咸丰年间到如今历年出厂的精品,可谓琳琅满目,两间客厅、一间卧室,再加各房之间的通道,精心设计的货架上摆满了他花大量心血掏回来的宝贝。

岁月沧桑,坭兴陶这一中华瑰宝,从辉煌到沉寂,再到浴火重生,都已融入了钦州古城的千年文明,它所蕴藏与传递的美,正是承接历史文化中的一种千古之美,这种美还将绵延至久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