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9日消息(记者 陈祥锐 通讯员 刘海军)6月18日,记者跟随北京房山区生态环境局、河北涿州市生态环境局的环境执法人员一同来到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和涿州市东仙坡镇交界处的水坑,发现这个曾经被“频频投诉”的臭水坑如今已面目一新,明静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放眼望去,就像一幅大自然的风景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广网发 通讯员刘海军摄)

这已经不是两地执法人员第一次来现场联合执法了。水坑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有10多米深,之前,坑内水体泛黑,散发的恶臭在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水面上还有成片的白色垃圾漂浮摆动。房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第六大队吕士飞指着旁边的一个厂房说,水坑就是原砖厂取土时废弃的,后来因为周边的砂石料场将产生的废水排到坑里,还有非法倾倒垃圾的原因,让这个水坑变成了臭水沟。但这个地方属于房山和涿州的交界处,单独执法难度很大。

过去,遇到交界地带的污染难题,需要先上报北京市,由市政府发函给河北省政府,再逐级派到县市层面,效率低,影响了整治效果。自从房山和涿州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后,房山可以和涿州直接沟通,效率大幅度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广网发 通讯员刘海军摄)

联合执法既讲分工也有合作。此前,房山和涿州已经采取了行动,房山增加巡查检查频次,杜绝倾倒垃圾,涿州市负责严查水坑附近的石材加工厂、砂石厂。没有了污染源,水质逐渐变得清澈起来。这次来现场,执法人员发现水坑周围还有一些漂浮垃圾,于是,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立即协调韩村河镇政府进行清理,并加强日常巡查检查,涿州市生态办则提出发督办函到涿州治沙办,对周围没有关停的沙厂、砖厂进行依法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广网发 通讯员刘海军摄)

除了固定区域,移动源污染治理也是环保工作的难点之一。去年,本市首次将移动源监管纳入京津冀环境联动执法重点工作中。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在移动源联合执法的基础上,借助科技力量,强化移动源管控力度,守好北京西南大门。当天上午,在长琉路附近,执法人员拦住了几辆过往的重型柴油车,检查车辆的OBD是否正常、氮氧化物和尾气排放是否达标。据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移动源监管负责人冯华东介绍,长琉路是一条途经房山和涿州的交界路,很多时候,路这边是北京,路那边属于河北,所以在查处排放超标的柴油车时有一定难度,尽管区生态环境局对排放超标车辆“严防死守”,但有时候不在自己的地界,无法对超标车进行有效监管。联合涿州执法人员共同执法,区生态环境局可以对进京车辆进行“全方位体检”,对“带病”的车辆严查严控,“我们在超标的界定达成了共识,保证车辆 ‘治好病’再进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广网发 通讯员刘海军摄)

截至目前,北京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和河北多地实行联合执法已有3个年头了。在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胡玉江看来,“京津冀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协作方面,更体现在环境的共同治理。房山已和河北多地建立了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的联合执法机制,每个季度都会形成工作简报,对两地交际的地方进行问题总结以及提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区生态环境局推出了“利剑”行动,其中也包括联合执法。“这既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为庆祝建党百年做好环境保障。”胡玉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