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辨别风寒、风热感冒一样,单纯的阴虚、阳虚也并不多见,往往是阴阳两虚。也就是说,这个人可能既怕热,又怕冷。阴阳两虚自然要阴阳双补。怎么补?常用的阴阳双补方剂有:肾气丸、地黄饮子、二仙汤、龟鹿二仙胶、炙甘草汤等。

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桂枝、附子而成。六味地黄丸中,补泻并用:“有熟地补肾阴,则佐以泽泻泄肾浊;有山茱萸补肝阴、则佐以牡丹皮平虚热;有山药补脾阴,则佐以茯苓祛脾湿”,故肾气丸阴阳双补、补中有泻。地黄饮子纯补阴阳,药力更猛,稍兼化痰开窍。龟鹿二仙胶中之主药鹿茸、龟板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填髓最速。二仙汤温寒并用,主治阴阳两虚而畏冷、烦热并见者。以上四方重在补肾之阴阳。炙甘草汤则重补心之阴阳。但应用这些方剂有个前提,那就是你的脾胃要能运化吸收的了。如果你的脾胃功能虚弱,那么这些经典名方的效力将大打折扣,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虚不受补

那么,阴阳两虚到底怎么补呢?先来看自己曾经的一个调治经历:2015年10月5日,膝盖酸软,足跟痛,睡眠不好,手热脚凉。找到经常看病的一位老中医,处方如下:

白蒺藜15g 皂角6g 桂枝15g 白芍30g 柴胡12g 枳壳30g 香附15g

陈皮15g 川芎15g 木香15g 苏梗15g 厚朴20g 莪术15g 生甘草6g

除去白蒺藜和皂角,这是《一位民间老中医的咳嗽验方》中谈到的老中医的另一张应用频率极高的验方。白蒺藜配皂角是国医大师焦树德的经验药对,焦老在《用药心得十讲》中讲到:白蒺藜配皂角可疏散肝郁,宣泄肺郁,可用于肝气郁结或肺气失宣而致胸胁胀满疼痛。

关于这张方子,今天只说其中最大的亮点:桂枝配白芍。这其实就是简版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组成。即桂枝汤倍白芍加饴糖组成。方中甘草甘平,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大枣甘温,补脾益胃,养血安神;饴糖甘温,温中健脾。以上三药,味甘,故有健脾益胃之功;甘又能缓急,故有缓急止痛之效。桂枝辛温,通阳化气;生姜辛温,温阳散寒,二药相配,使三味甘药缓而不滞,又辛甘化阳。白芍味酸,性微寒,配合三味甘药,酸甘化阴。这样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诸药合用,能使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营卫调和,阴阳归于平衡,从而达到阴阳双补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药七副,诸症均得到有效缓解,尤其睡眠,酣睡的一塌糊涂。但这个方子并没有用到补肾的药,单从方子看就是一副疏肝、理气、健脾的药,然而其确实做到了阴阳并补。在老中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曾多次利用该法进行阴阳双补。总体而言,疗效还是不错的。

最后再看,老中医调理反流性食管炎的一个处方:

海螵蛸30g皂角6g 桂枝10g 白芍30g 柴胡12g 枳壳30g 香附15g 陈皮15g 川芎15g 木香15g 苏梗15g 厚朴20g 莪术15g 元胡10g 白芷30g 生甘草6g

朋友们看,主方还是柴胡疏肝散,加了制酸的海螵蛸、元胡止痛滴丸(元胡、白芷)、小建中汤(阴阳双补),结果依旧效如桴鼓。

与《一位民间老中医的咳嗽验方》一样,没有对主方解读,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这两个方子,应用实在太广泛,基本上内科杂症,这位老中医都可以随手加减,其中蕴涵的道理绝非方子表面展示的含义。同样,这个方子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行气药太多,升提药仅柴胡一味,用久了有耗气之弊。关于这两个方子的解读以及加减应用我还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展示。

特别强调:文中处方仅供参考,必须在专业中医指导下方可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