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因为世界航空航天历史上,终于有一个时刻,是以“北京时间”为准的重要节点——在这个时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中国人首次进入了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空间站,成为全球唯二的太空居民。

人类长期以来仰望星空,都会有“离开地球去那里生活”的向往。太空,从来都是人类最无法放弃的两个探索执念之一(另一个执念是:我是谁)。

因此,无论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和定义此次中国人进入空间站,在浩瀚的宇宙中迈出只属于中国人的一步,都不过分。

而我们此刻要讨论的是:除了证明自己的科技实力外,中国太空站到底现实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空间站,会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呢?

事实上,多年来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基于重力场的物理环境展开,而且已经形成了许多传统的物理概念,并推导出一些公式,形成了物理规律、定理或定律,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基础理论体系。

而在已知的太空环境,其重力水平为地球表面重力的百万分之一,被称为“微重力”环境。从这个角度讲,实际上空间站就是一个进行科学实验的“微重力”实验室。

在这里,人类以往积累的科技知识和经验,都有了被改写的可能。因为在这里,蜡烛不会持续燃烧、没有风、水没有浮力……很多的物理概念,必须重建新的物理模型、总结新的规律、创建新的定理或定律。而在这一整套重构模型、经验和定理、定律的过程中,就给了人类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打破以往的理论藩篱,发现新的科学依据,从而来解释目前地面上依然存在的疑难问题,从而真正为改善和指导未来地面的人类科技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仅仅是对于基础物理学,实际上需要到太空站“微重力”环境下展开的科学实验几乎涉及了目前所有的科技领域。去年Nature自然科研之前一项统计显示: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大约进行了3000次的在轨科学实验,研究涵盖的学科,按照数量排序包括:生物与生物技术、技术开发、教育活动、人类研究、物理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

因此,在太空建立空间站,也许不是像科幻电影那样浪漫的事儿,但是一定是可以给人类一次让科技重新出发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介绍说,中国的空间站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此次在“天和”核心舱空间站上,一共有15个实验柜,包括11个科学实验柜、1个航天技术试验柜、3个通用实验柜(有些已被运上天,有些则要等后续“梦天”和“问天”实验舱发射之后才能启用)。

其中,每个实验柜都是一个高功能密度的太空实验室,可支持一个或多个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同时,空间站舱外还安排若干暴露实验平台——这些设施可支持在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等9个学科领域30余个研究主题的科学研究,预计可滚动实施近千项实验项目。

目前已经根据中国航天公布的消息显示,目前中国方面已经通过16个国家的9个科研项目进入天宫空间站做实验请求,相信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造福所有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

如今,当你再仰望星空,除了感叹宇宙的浩瀚,是否多了一点儿自信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