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损有益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非常经典,就连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也借用了前半句“天之道,损有益而补不足”,作为绝世武功秘籍《九阴真经》的经文。

老子

在老子看来,“天之道”,是对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以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

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人世的行径,是要剥夺不足的,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这后一点(“人之道”),显然是老子对当时社会观察所得出的结论——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政治与社会的大动荡,统治阶级生活奢靡,底层百姓难以为生,所以老子发出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的慨叹,主张“人之道”应效法“天之道”,以有余补不足,实现社会的均平调和。

《老子》

老子对“人之道”的总结——“损不足以奉有余”,是由观察社会而来;那么,对“天之道”的总结——“损有益而补不足”,又是怎么来的呢?

对此,有人认为,老子推崇守柔示弱之道,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等。

同样的,“天之道,损有益而补不足”,也是这一思路;同时,这也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泛泛的体认和把握。

老子“贵柔”

不过,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一批先秦竹简,包括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和《语丛四》(《说之道》)。

其中,和《老子》丙本合抄的《太一生水》篇中有云:“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这与“天之道,损有益而补不足”观点相近。

其后还有一段话,为我们探讨“损有益而补不足”这种“天之道”的来源,提供了一种视角——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括号中为原简缺字,由学者校对补齐。)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我们知道,对于华夏地理的形势,古人有“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说,也就是我国地势整体来说是西北高,东南低

对此,古人还传说在上古时代,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怒触不周山,撞断了天柱,所以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上述《太一生水》篇中的一段话,正与此有关——“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讲的也正是“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或“天之道,损有益而补不足”。

这就是说,“天之道,损有益而补不足”,有可能来自对中国特殊地理形势的观察,这可能是老子得出这一结论的来源之一。

共工怒触不周山

总之,在《老子》中,有不少对天地运行原理或具体法则的总结和体悟,它们往往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而讲天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去效法。

再来看一个例子——

第八章“上善若水”,老子观察并总结了水最显著的特性: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善利万物而不争”!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